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媒体聚焦 Home / 媒体聚焦
8月13日《湾区财经》报道我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广州蓝皮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报告(2024)》媒体文章
2024-08-29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蓝皮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8月13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商务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指出,2023年,广州消费和外贸规模稳步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三年双双超过一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的国内排名分列第四和第七;展会规模超越疫情前水平,全市举办展览场次和面积均居全国第二位;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4年蝉联单个机场客流量冠军,广州南站位居全国车站旅客发送量首位;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三,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五、全球第六。

  

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广州紧扣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五大维度”,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三大消费体系,彰显“韧性、活力、开放”三大特色,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际知名度更高,广州在“科尔尼”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由2020年第63位提升至2023年第55位,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三。消费市场更加繁荣,2023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万亿元,迈上新台阶。各大平台数据显示,广州长年稳居十大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商业活跃度更高,广州市场主体数量连续三年正增长。世界级地标商圈加快建设,2021年以来新增优质商业载体总面积超130万平方米,新鸿基ICC、超级万象城、SKP、太古里等高端商业项目先后落户广州。2021年以来,广州获评1条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2个全国首批示范智慧商圈、4个全国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店,新增14个国家级绿色商场创建单位。到达便利度更优,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广州高铁班次、广州南站客流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市地铁总里程超过600公里。2023年广州白云站新投入运营,成为亚洲最大的铁路综合枢纽之一。政策引领度更强,广东省政府出台32条支持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措施。广州市政府出台《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11个区制定行动方案,形成“1+1+11”工作方案体系,并于2023年2月出台《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是全国首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规划。

 

蓝皮书指出,下一阶段,广州要厚植“千年商都”底蕴,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发力”,传统和新兴商业“相辉映”,线上线下“双驱动”,围绕载体、品牌、国际、数字四个着力点,将广州建设成为全球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中国现代消费时尚潮流的新标杆。

 

一是加强消费载体建设,构建世界级消费集聚地。立足城市布局和商业特色,借鉴国际经验,突出广州特色,融合本地元素,从提升商业质量、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智慧商圈、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差异化打造一批精品享誉世界、服务吸引全球、环境多元舒适、监管接轨国际的标志性商圈。推动“传统商业载体+文化创意+场景融合+数字化赋能”,推进“5+2+4”城市商圈建设。加快推进珠江太古聚龙湾、长隆华润万象商业综合体、华联SKP等标志性商业载体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品牌运作能力的国内外商业投资商、运营商来穗投资。培育更多特色步行街(商圈)。认定一批“Young城Yeah市”先行区,重点培育特色美食集聚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持续丰富社区供给,形成一批新型社区商业服务中心。

 

二是加强品牌化塑造,打造特色鲜明的消费IP。打造特色鲜明的广州十大消费IP,把国际购物节、直播电商节、时尚消费节等品牌活动“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打造“必玩必吃必购”榜单,进一步促进餐饮、住宿等消费回升。充分发挥广交会等会展平台、江南市场等市场平台、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综保区和全球优品集散中心等载体的功能作用,不断强化广州消费品进口和集散枢纽地位。大力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广州设立全球性、全国性或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吸引一批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等在穗首发和同步上市新品。制定广州重点消费领域或行业品牌创优计划,重点是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等优势领域,培育全球性品牌。

 

三是锚定国际化方向,形成多元消费供给体系。提升广州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知名度和其对国际消费人群的吸引力,拓展商务、会展和旅游的国际客源,积极承办世界性、全国性的公务、商务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性展会落户广州。打造多个“产业+商贸”型特色旅游景区,加快推进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投入运营,持续打造“花城看花广州过年”品牌。积极争取市内免税店试点,吸引更多运营主体来穗开展免税业务,将广州每年千万级的出入境人流、百万级的展会人流转换为消费流。

 

四是加快数字化驱动,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以数字化驱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文商旅体服融合发展,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培育“国潮”新品等消费增长点。挖掘专业市场的流量,推动服装、美妆等千亿级产业“聚沙成塔”。集聚一批领军型直播电商平台和具有跨境电商服务能力的MCN机构(网络视频创作者服务机构),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直播电商基地,做大做强直播电商主体。推进商圈“智慧化”建设,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包括数字化景观展示、沉浸式体验、智能支付和智能停车等环节在内的全套智慧消费生态体系。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发挥消费类展会在推动传统消费、大宗消费方面的优势,将流量转换为“留量”。面向港澳游客加强宣传推介,为港澳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升境外来穗人员在商贸领域的支付便利化水平。

 

广州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外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广州加快布局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物流等外贸新业态,外贸新业态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在2023年商务部遴选的30个“外贸新业态优秀实践案例”中,广州占据5席,入选数量占全国的1/6。根据广州海关数据,2023年前11个月,广州海关累计监管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清单7.6亿票,同比增长约44%。其中,进口清单5920.9万票,出口清单7亿票。2023年广州保税物流进出口147.56亿美元,占进出口比重近10%。加快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集聚区拓展,为希音(Shein)创新打造“外综服+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服务模式,破解跨境电商行业数据归集、出口退税、收结汇和小单货品大规模出口难题。积极推动汽车平行进口和二手车出口试点,二手车出口数量和金额居全国前列,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成为全国最大的内贸滚装汽车枢纽和第二大平行进口汽车口岸。

 

2023年,广州围绕外贸新业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市场采购贸易便利化水平,启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预包装食品试点,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创新、规范、高质量发展。践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国家使命,广州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境外资金结汇后智能清分,成为首个打通“关—税—汇—清”全链路的公共服务平台。全球跨境电商生态创新服务中心、卖家服务中心和超级供应链中心落地广州,成功举行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暨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峰论坛。积极推进二手车进出口便利化措施落地,广州市商务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广州市进一步提升二手车出口便利化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与优化二手车出口业务。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汽车服务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二手车出口业务宣讲会,并发布了全国首个《二手车出口一本通》,广州200多家二手车出口企业以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宣讲会。广州积极推动中欧班列提质扩容,中欧班列日渐壮大,2023年开行中欧班列626列,从广州开往西欧、东欧、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20多个国家的40余个城市。广州海关、广州市商务局联合举办“政策直通车”系列活动AEO政策专场宣讲会,辅导企业申报海关AEO认证,截至2023年3月累计培育AEO企业86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贡献全市外贸进出口额的四成。2023年,广州海关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聚焦促进跨境物流畅通、促进外贸扩大进出口、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促进企业减负增效和促进外贸创新发展五个方面,服务外贸高质量发展。

 

广州:四个方面着手建设智慧商圈

 

蓝皮书指出,广州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建设智慧商圈。在创新合作机制方面,推进智慧商圈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智慧商圈市场化运作机制。商务部门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可参考上海“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集聚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商圈共建、收益共享、成本共担的智慧商圈建设模式,共同推进智慧商圈建设。二是聚集社会资金共建智慧商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商圈建设,可考虑建立专项基金或投资公司负责智慧商圈资本化、市场化运营,保证智慧商圈建设所需资金链,推进智慧商圈长期建设和可持续运营管理。三是创新沟通合作机制。商务部门要加强与文旅、财政、市场、住建、科技等部门协调沟通,充分借鉴杭州武林智慧商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党建联建机制,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常态化管理组织,整合多方软硬件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按需施策,推进智慧商圈项目落地。

 

在强化数据管理,提升智慧商圈治理效能方面,要提升商圈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综合集成管理,优化客流、销售、交通信息采集平台,效仿杭州武林商圈驾驶舱系统,联通多部门数据,协同打造智慧治理场景。要强化数据分析能力。联合商务、市场、公安等部门,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准确掌握商品的销售情况和库存状况,对商圈核心数据进行监控,实现自定义预警和智能预警,提升政务、商务管理运营效能。要加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制定完善数据隐私保护、安全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明确数据安全责任和义务;探索运用新型加密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可追溯、可信存储、可信计算和全流程安全,保证数据安全使用。

 

在提升智慧应用服务效能与商圈发展效益方面,进一步推进老街智慧化改造。可参考巴黎和纽约与大型品牌商合作推进老街改造的案例,增强街区内各方数据开放意识,进一步打通消费、能耗、投诉、停车场等系统端口,推进云闪付、抖音等App与商圈小程序对接,共同打造零售体验空间。开发具备独特优势的智慧应用。可参考杭州以数字人民币为切入点打造全国城市智慧化标杆的做法,与运营机构合作搭建智慧应用创新研发平台,对消费者行为展开深入研究分析,采用最新信息科技探索开发体验感最佳的商圈智慧应用,切实有效提升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和商户经营效益,提高智慧应用普及率。构建智慧应用研发体系。出台智慧应用研发优惠政策,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智慧应用研发,支持培养和引进包括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智慧应用专业人才,为智慧商圈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科研支持。

 

在塑造智慧商圈品牌优势,推进全市商圈智慧化改造方面,要加大智慧商圈品牌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平台、多媒体宣传智慧商圈发展成效,打造智慧商圈品牌形象,发展数字经济,开发文创产品,提升商圈知名度。开展数字化联合营销。助推商综体、商户数字化转型,加大商圈线上线下活动结合力度,联动各商综体、商户共同提升商圈活跃度,增强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提升商圈品牌影响力。构建区域分布式合作模式,推进全市商圈智慧化改造。要加强市政府对区政府的指导和统筹,构建区政府间跨域合作组织,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的保障制度和机制,充分实现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将北京路、天河路智慧商圈模式在广州各区复制推广,推进全市商圈智慧化改造。

 

原文链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