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33家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江彩霞)24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广州城乡蓝皮书》)。《广州城乡蓝皮书》指出,广州都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2353.98亿元,都市农业总产值1672.23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33家。
去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2353.98亿元
《广州城乡蓝皮书》分总报告、专题研究篇、乡村振兴篇、区域发展篇、农村调查篇五个板块。全书系统地回顾了2019年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与亮点,对2020年广州城乡融合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就广州加快推进旧村活化改造,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广州城乡蓝皮书》指出,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农产品集散中心地位和特大城市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优势,广州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打造了一批现代产销一体化、经营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都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2019年,广州都市农业总收入2353.98亿元,都市农业总产值1672.23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73家。农业产业化产值74.58亿元,农业产业化规模达20.8%。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市级龙头企业共有57家,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42.2%,产加销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23.5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86.2%,已成为带动广州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市共创建305条市级美丽乡村
《广州城乡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广州加快补齐农村基建设施短板,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和质量,农村水利、电力、通讯、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基本健全完善。全力做好特色小镇、名镇名村和美丽乡村保障,助力广州市打造美丽城市,推进乡村振兴。
如提升电力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优化乡村电力营商环境,推进黄埔、白云、南沙、番禺、花都、增城、从化等涉农区加大业扩投资界面延伸,降低小微企业接电成本。“十三五”以来,涉农区中低压配电网投资达到120多亿元。推动村村通光纤、宽带到户建设,2020年全部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全覆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中心镇和名镇名村建设,坚持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配套完善和生态优化,努力提升宜居环境,全市共创建305条市级美丽乡村。
《广州城乡蓝皮书》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城市化仍是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支撑。据统计,2019年广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6.46%,高于全国60.60%的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要求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支援农业,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推动“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康养”“农业+科普”等产业融合,让农业在为这些产业发展赋能的同时,促进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明显
《广州城乡蓝皮书》称,广州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进美丽广州、活力广州、品质广州建设。通过对千户农村居民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明显。96.0%的受访村民表示所在村的整体居住环境好,其中“村道硬化”的满意度最高,为96.4%;“环境综合整治”和“集中供水”的满意度较高,分别为94.4%和93.3%。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作用增强。83.1%的受访者表示本村已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在已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村,72.3%的受访村民表示参与了本村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与此同时,广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具体表现在:农村卫生建设稳步推进,公办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向增城、从化、花都等区延伸辐射,全市紧密型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覆盖率接近50%;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发展,推进落实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免费开放、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246个,各级各类公共文化馆(分馆)共计188个;大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水平,不断缩小区域间义务教育办学差距,全市所有镇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为标准化学校。
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
记者从《广州城乡蓝皮书》了解到,蓝皮书指出,广州市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方案》《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通知》,高度重视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截至2019年底,广州1144条行政村中,有95个传统村落(国家级13个、省级14个、市级68个),6个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2个、省级4个)。
按照国家、省、市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要求,广州已完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等工作。各区抓紧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番禺区大岭村、花都区塱头村)及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的2个(黄埔区莲塘村、天河区珠村)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各区注重传统村落及其周边区域的连线连片规划打造和活化利用,如荔湾区推进聚龙村保护利用,计划将其周边地区打造成为文创产业集聚地、文商旅游目的地、滨水文化休闲地;海珠、黄埔、花都、从化等区结合南粤古驿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形成了黄埔古村、塱头村、钱岗村、深井古村等知名文化旅游点。
创建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
据《广州城乡蓝皮书》透露,广州将进一步加强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体系建设。如全力推进全市71个被纳入供港澳备案基地建设,建成一批穗港澳共同认证且覆盖“菜篮子”主要农产品的示范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兴办产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生产基地农业设施设备建设。拓展生产基地功能,对于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适当注入农业科普、生态保护、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物科技、农业文化、农事观光休闲体验等元素,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创建“菜篮子”产品品牌。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建设,培育发展村镇品牌产业和产品,争取创建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围绕优质、绿色和功能性“菜篮子”产品,打造一批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的“菜篮子”加工品牌企业。
原文链接:http://wap.xxsb.com/content/2020-07/25/content_111747.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