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蓝皮书:广深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居于前列,“双中心”格局凸显
新快报讯广州和深圳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居于前列,“双中心”格局日益凸显。8月25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提出了上述观点。
该蓝皮书的总报告《充分发挥广州核心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功能》从资源集聚、创新策源、科技辐射三大层面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算。经测算,大湾区总指数从2016年的0.882增长到2021年的2.144,年均增长19.44%。2016—2021年,广州指数和深圳指数始终居大湾区前二位,二者占比之和由2016年的59.26%提高到2021年的69.17%。《报告》认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态势良好,广州和深圳是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且“双中心”空间格局日益凸显。
从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广州在大湾区扮演“领头羊”角色,获批启动“慧眼计划”。2022年,大湾区各城市的SCI论文数可分为四个梯队。其中,广州处于第一梯队,深圳和香港处于第二梯队,珠海、澳门、佛山、东莞处于第三梯队,其他城市则处于第四梯队。具体来看,广州SCI论文数达50672篇,居大湾区各城市之首,占大湾区SCI论文总数的比重高达48.19%,分别是深圳、香港的1.64倍和1.96倍。深圳和香港分别居大湾区第2、第3位,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30942篇、25826篇,占大湾区SCI论文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9.42%、24.56%。
2022年,广州获批启动实施“慧眼: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蓝皮书表示这将进一步改变国外主导基因组学驱动的生物医学发展态势,为我国引领全球生物医学研究、掌握规则话语权和数据资源奠定基础。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慧眼设施启动实验室已研发形成全球首个全自动化、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生产系统,建有从样本制备、色谱分离、生物质谱鉴定到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技术体系,未来将在生物岛建立总部基地。
《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3)》还开展了“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问卷调查(2023)”,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六成样本企业研发强度超5%,四成企业高新技术收入占比超80%,六成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六成企业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与2021年相比,三成企业研发强度提升,两成企业高新技术收入占比上升。展望2023年,过半企业认为广州经济呈加快增长态势,四成企业预计研发投入增长5%以上。
蓝皮书认为,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跃,发展预期向好。蓝皮书建议,广州要不断夯实“领头羊”地位,主导构建大湾区基础研究合作网络,加快谋划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要发挥“链长制”的重要作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未来产业布局;要集聚培育潜力企业,高水平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持续深化与深圳、香港、佛山等城市的合作,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