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媒体聚焦 Home / 媒体聚焦
8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的媒体报道
2023-08-30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在穗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李永杰)8月2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为更好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脉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从2020年开始研创《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城市建设的前沿信息和决策参考依据。

 

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张跃国出席发布会并发言。张跃国表示,广州具备建设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所需的数据资源、算力算法、场景应用和创新能力等基本支撑条件。主动响应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趋势,把握人工智能突破式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和窗口机遇期,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建设,强化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领域的中长期竞争力,对广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标高追求,继往开来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和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意义重大。

  

蓝皮书指出,广州数字经济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产业加快发展,城市综合算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领跑功能日益凸显,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稳居数字经济一线城市之列。广州数据交易所揭牌运营、“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获批创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批升格为广东省经济开发区等大事要事,为广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多探索空间,注入了更加强大的改革、开放、创新活力与动力。

 

蓝皮书研究显示,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细分领域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单打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注“长尾”市场的企业,并深度渗透、嵌入、融合到传统行业发展当中,形成独具广州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应用”特征,在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四类行业中,数字技术应用业产业增加值、企业数量占比双双超过50%。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扎根广州、服务全国特征显著,90%以上抽样调查企业与广州本土企业和机构合作密切,60%以上抽样调查企业业务遍及全国。

 

蓝皮书指出,广州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城市综合支撑环境广受认可,大部分企业认为广州产业基础、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人才储备良好,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广州数字化转型观念已经“深入企心”,70%以上受访企业认可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65%以上受访企业正在企业范围内推动数字化转型,但主要集中在业务运营流程和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协同水平仍然较低。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代表性行业正引领广州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食品日化等优势行业,大企业数字化转型表现出基础好、投入大、转型深、带动广的特点。汽车、电子制造业率先数字化转型的潜在优势广受认同。

 

蓝皮书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化变革,单一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还不符合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趋势,因而需要比较系统的转型方案。当前阶段,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工业化时代,规模化流水线式生产占主导,还十分缺乏较为成熟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和经验,必然需要大量的前期“探索成本”投入,包括数字化战略制定实施、管理运营体系大调整、巨大的资金投入、数字化人才培养储备、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数据与网络安全保障等,数字化转型依然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和困难。

 

对于未来广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蓝皮书建议,首先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构建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产品制造业双轮驱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为目标,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种子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加快推动广州数字核心产业在全国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其次,由于不同产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难点和堵点各有不同,因此面向不同企业、行业需要实施差异化赋能策略,制定各具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以分步走、分类推的方式精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避免政策“一刀切”。最后,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生产经营体系较为灵活,但资金、技术和人才相对短缺,难以承受数字化投入成本,需要更加注重激励数字服务平台型企业的赋能作用,最终实现从依靠政策支持数字化转型走向依靠市场支持数字化转型。

 

原文链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