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显示广州农业现代化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李永杰)7月13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相关研究显示,广州农业现代化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蓝皮书执行主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郭艳华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州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连续四年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珠三角片区第一名,连续两次在国家“菜篮子”市长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展望未来,广州将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以强链补链为重点推动都市农业提质增效,以新乡村示范带为重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以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为重点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好质量迈进。
根据蓝皮书课题组对广州农业现代化进程开展的评估研究,广州农业现代化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农业要素配置高效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趋势加剧,其中,随着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向农业领域加速渗透,现代农业越来越呈现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征,而且逐步形成包含种业创新、投入品供应、绿色耕作、产品精选、加工储运、冷链配送、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环节的产业链。
蓝皮书研究成果显示,广州以促进产业融合为目标,培育一批集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新型农业项目载体,实施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战略,持续促进农业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推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就业。蓝皮书建议,着力推进广州“农业+旅游”融合业态的发展,形成涵盖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和农业旅游等的融合产业形态;实施现代“农业+文创”行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和农业遗址公园、农艺工坊等的建设,以这些农业文化载体推动乡村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康养”融合发展,结合当前大休闲、大养生和大旅游的发展趋势,全面筛选农业康养植物,并结合农村健康养生基地建设,不断推动农村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广州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契机,不断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化进程,积极搭建流转交易平台。目前,广州拥有3万亩以上耕地的镇均先后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从化、增城等7个主要涉农区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仲裁委员会,覆盖市、区、镇(街)、村、社五级的全市农村集体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截至2021年,广州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达65%,总流转面积超过100万亩,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蓝皮书还建议,广州应拓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第四空间。垂直农业可为高端消费者生产优质农产品,可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寸土寸金的广州,市民生活空间过于单一,可充分挖掘垂直农业的生态涵养、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对现有空间和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将生产、生活和休闲充分结合,开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第四空间”。可结合公园改造、房地产开发、城中村改造和特色农业发展垂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