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格局全面建成
7月19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据《蓝皮书》介绍,广州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体系逐步健全,广州市系统构建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全链条全通透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畅通便利的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以及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格局全面建成
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50.53亿元,同比增长7.1%。重要农产品产量增势较好,生猪产能持续扩大,全市生猪出栏61.56万头,增长45.8%;水果产量增势好,同比增长3.4%;花卉种植成为新亮点,全市花卉实现产值66.98亿元,同比增长27.0%。
“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2020年广州常用耕地面积13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2.24万亩,产量14.22万吨,较上年增长7.7%;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30万亩,产量390万吨,自给率达到100.6%,全年实现蔬菜产值154.05亿元,增长5.0%。水产养殖方面,自给率达到90.2%;园林水果自给率维持在60%以上。
2021年3月,广州增城华南农业大学试验田,工作人员正在插秧。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体系逐步健全,产业闭环初步具备。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港澳地区、24个省(区、市)、138个地级以上市(州)加入了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体系合作共建行列。广州市与各合作地市共认定1285个“菜篮子”生产基地、93个“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遍及广东、湖南、山东、江西、云南、甘肃、广西、宁夏等国内优质农产品集散地,并在全国布局建设梅州、清远、云浮、齐齐哈尔、赣州、潍坊、聊城、永州等17个配送中心(分中心),促进“菜篮子”农产品的高效流转。
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至8个
《蓝皮书》分析指出,广州引导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例如,推动天河区依托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集聚优势,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数字农业装备、新型农业服务业,规划分片打造天河农科硅谷;白云区重点发展“菜篮子”供应链枢纽,从化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南沙区依托鱼类资源重点发展水产种业、植物育种等;规划打造黄埔共同富裕先行区、花都临空农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以及荔湾越秀海珠都市农业体验展示区等。
2021年11月第三届广州世界农业博览上,客商在展馆内参观选购蔬菜。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全力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截至2021年底,广州拥有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总数达到8个,新增增城丝苗米、从化荔枝蜜、花都瑞岭盆景、增城番石榴、增城乌榄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原有增城迟菜心、增城荔枝、从化荔枝3个优势区运行监测结果评价为优秀。
《蓝皮书》特别指出,广州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以“城市农业公园”建设为例,2021年广州大力发展此类公园项目,引入了以农业为基础、以中心城区的“城中田”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为特色、以乐活为目标的新模式,深入发掘农业多功能性,目前已建成省级农业公园5家、市级农业公园111家。
实施“农业+”以激发广州乡村各种资源价值
《蓝皮书》建议,发挥广州市场成熟、商贸发达的优势,以产业链为融合纽带,推进产业链前向或后向一体化多维度发展,比如可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思路更加体现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打造了一批集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循环农业等于一体的农业项目载体,推动现代农业与现代教育、旅游、康养、文化等各种产业深度融合。除了已很流行的“农业+旅游”以外,“农业+文创”如农业主题公园、农艺工坊建设、农村文创智库、乡村创新等创意产业,以及“农业+康养”如健康产业城、健康养生养老、农业体验城基地建设等,都是当下广州以“农业+”思路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的主要方向。
原文链接:https://tm.zjol.com.cn/news.html?id=6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