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十四五”期间,广州农业农村劳动力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增长规模将超80万人
今天(7月13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3)》。报告预测,“十四五”期间,广州农业农村劳动力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将从2021年的379.41万人增长至2026年的460.42万人,增长规模超过80万人。
“这表明随着广州城乡融合进程的加快,以及乡村振兴的推进,除了推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转移就业外,还需要采取措施吸纳其他行业或者广州市外的从业人员到广州乡村就业。”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胡晓群表示。
未来乡村就业的空间宽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哪些是乡村亟需的人才?如何破解人才下乡的难题?
发布会上,来自政府部门,以及各院校专家学者围绕“就业优先战略下乡村人才振兴”主题,进行了研讨。
乡村亟需5种人才
政策驱动市场带动解难题
“在增城也是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特别是经营人才缺乏的局面,我们特别希望能吸引既懂荔枝栽培技术、又懂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广州增城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荔枝之乡,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常常求贤若渴。
增城区政府办公室宋天若在研讨中提到,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跟不上荔枝产业化经营的需求,影响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但是从乡村人才总体需求上看,还有缺口。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传林的调研发现,乡村需要的人才类型包括:农村生产经营性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如何破解乡村人才短板?史传林认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最根本是要靠政策驱动解决;生产经营性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则需要通过资本带动人才下乡;社会主导模式解决科技人才下乡问题。
返乡创业青年群体不断扩大
选择赛道日趋多元
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院长方凯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回乡创业也为乡村提供了人才支撑。“通过我们承办广东省农村‘双创’大赛经验来看,这几年广东省返乡创业人数是增加的,返乡创业青年群体在不断扩大,尤其是退役军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不断地加入,而且他们选择的赛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在是传统的种植养殖,更加关注一二三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融合化、集群化
塑造农业就业创业新动能
蓝皮书指出,广州农业产业融合化、集群化趋势显著,塑造农业就业创业新动能。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功能加速演化,除了传统的产品供给、就业保障、要素贡献等功能外,如生态美化、体验观光、文化传承等非传统功能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现代农业功能外溢趋势不断增强,“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观光”等创意农业范式不断涌现,推动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由此,现代农业的渗透力不断加强,以至于突破原有的产业技术、市场边界,形成新的产业边界,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间的关联度显著提高。在这种趋势下,新的产业形态应运而生。新兴产业和交叉产业的兴起使城乡呈现产业集群化格局。
近年来,广州产业集群化发展平台如产业园区、农业公园等蓬勃发展,这些集群化发展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城乡要素的配置效应,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持续释放经济效应,新型农业产业集群持续涌现。同时,产业创新对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带动及就业转移作用不断显现,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