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产业大项目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8月29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报告指出,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4807.76亿元,同比增加19.4%。从发展趋势看,广州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融合继续深化,文化产业大项目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广州数字音乐、直播、超高清视频等行业异军突起
蓝皮书指出,目前,数字内容、视频直播、互联网文化、数字出版、社交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劲,已成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数字音乐生态体系发展良好,广州数字音乐总产值约占全国1/4,涌现出酷狗音乐、荔枝FM等一批数字音乐龙头企业,酷狗音乐近年来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50%。
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迅猛,涌现出欢聚集团(YY)、虎牙、网易CC直播等骨干企业。2021年全年,欢聚集团实现营收26.19亿美元,同比增长36.5%;2021年全年,虎牙公司总收入达113.51亿元,同比增长4%,进一步巩固国内游戏直播龙头企业的地位。
超高清视频产业抢占先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揭牌成立,进一步夯实了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广州向“世界显示之都”不断迈进。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2021年12月,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2.68亿,同比增长3.5%,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社交媒体平台。2021年上半年,微信小程序数量超过43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4.1亿,月活跃用户超过9亿。
广州各区正在积极推动元宇宙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广州各区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各有侧重:花都区是“元宇宙产业园+全产业链”、增城区是“元宇宙先进制造+超高清显示产业+汽车产业”,黄埔区是“元宇宙核心产业链+人才元宇宙+企业元宇宙+城市元宇宙”,海珠区是“元宇宙未来都市工业+产业互联网+海上丝绸之路”,番禺区是“元宇宙文旅制造+传感器及嵌入式系统+文旅内容制作”,而南沙区则是“未来城市元宇宙+人工智能科技前沿”。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式发布《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元宇宙创新发展办法》。2021年12月,黄埔率先成立元宇宙研究院——广州黄埔元宇宙研究院,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元宇宙研究院,其成立将加速推进元宇宙底层数字技术的研发及元宇宙产业化发展。面向“未来之城”,如今国内元宇宙头部企业正逐步向黄埔聚拢资源。佳都科技集团负责人表示,2022年将在黄埔区布局元宇宙相关板块,并在此规划“一院两链三创新四平台”的全新产业结构。
广州联动“人文湾区”发展加强,核心引擎功能有效发挥
蓝皮书指出,广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不断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积极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联动搭建桥梁。广州近年来在电影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携手打造大湾区音乐、影视、文化创作、影业等板块。2020年,博纳影业将粤港澳大湾区总部落户广州。2021年4月,广州与澳门影业协会携手共建“广州澳门影视文化交流中心”,香港英皇娱乐大湾区总部落户广州,银都机构加强在广州的电影核心业务。
在文旅发展方面,广州市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布了16条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精品巡演、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大湾区(广东)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在数字音乐方面,举办“湾区书屋音乐之夜:湾区音乐对话”活动,汇聚了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湾区的青年音乐人代表,共同为提升大湾区音乐力量贡献有价值的思考。
2022年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趋势
1.文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
数字技术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州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2022年度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加大对数字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助力广州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2年1月,广州市文广旅游局印发《广州市文化产业园区百园提质行动计划(2022-2024年)》,通过百个文化产业园区提质行动,探索主业突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园区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企业创新发展、园区管理先进的示范园区,促进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3.文化旅游加速融合发展
2022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多部门起草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即将发布,打造展示湾区现代都市文明、呈现文化交融特色、绽放科技创新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广州正在推动落实《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进珠江沿岸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进广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4.文化产业大项目成为新增长点
2021年,琶洲试验区内的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开始投入使用,欧派总部大楼、TCL大厦等项目竣工。广州设计之都项目一期拟2022年底全面投入运营。总投资超25亿元的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珠影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博物馆),将建设大湾区电影中心、大湾区电影博物馆、广东4K电影创作中心、珠影星光影院、珠影演艺厅等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6.42万平方米。
广州应培育文化企业,壮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主体
蓝皮书指出,广州应加强文化企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主体。
引进枢纽型文化企业。实施文化总部经济战略,加大引进枢纽型和核心型总部文化企业力度,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100强和中国30强文化企业区域总部及其研发基地和交易中心落户广州发展。
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具有综合实力的文化企业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数百亿、千亿级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广州文化企业品牌。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战略改制和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鼓励骨干文化企业向生态型企业发展,给予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培育高成长性文化企业。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中小文化企业成长专项工程。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培育“小升规”企业、“两高四新”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各类资本市场上市。
广州应健全文化发展要素,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蓝皮书指出,广州应健全文化发展要素,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培养人才,建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队伍。突出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综合运用人才引进、积分落户、居住证、住房、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推动广州市“1+4”人才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吸引国内外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集聚。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突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依托广州市高校、院所、企业、协会资源,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共建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一批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以及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创新金融,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新体系。大力发展文化金融总部经济。依托海珠区、越秀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发展文化金融总部经济,争取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继续做强做优广州民间金融街,加快海珠广场文化金融CBD规划建设,引导银行、证券、保险、数字经济等行业集聚,重点引入金融或类金融总部企业以及文化企业,打造文化资本和金融资本集聚高地,建成辐射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文化金融总部集聚区。大力培育文化金融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信贷、文化投资基金、文化债券、文化信托、文化保险、文化小额贷款、文化融资租赁、文化融资担保等机构和文化金融平台集聚发展,形成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推动力。大力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文化产业“补、贷、投、保”联动机制,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调整财政对企业补贴奖励的方式,探索将部分直接补贴改为股权投资,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壮大文化企业资本实力。支持银行机构设立“文创支行”,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开辟文化企业融资新路径。
保障用地,拓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利用好广东省作为国务院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试点省份的机遇,积极利用省级、市级用地指标发展文化产业。强化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保障,降低市级以上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土地出让底价,给予土地储备、农转用指标、项目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支持。着力重塑文化产业承载力。重点是做好中心城区的“疏解+整合”,可参考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经验与做法,以“限制低端业态、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改造”为主要突破点,全力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对疏解后腾空的土地、厂房、商厦、批发市场等用地、设施,应通过集约高端的开发建设,引入“高精尖”文化产业,升级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高效的再利用。周边地区要探索集体土地整备利用。突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优质项目招商。
---------
记者:李新
原文链接:https://m.itouchtv.cn/article/0c1ddd3d708993859d3d447997c8e20d?shareId=ofroO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