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科院:农业产业融合化、集群化趋势显著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州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连续四年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珠三角片区第一名,连续两次在国家“菜篮子”市长责任制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3)》。本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研究篇、城乡研究篇、区域研究篇、调查研究篇五个部分,对广州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
广州农业产业融合化、集群化趋势显著
蓝皮书提出,近年来,广州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契机,不断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化进程,积极搭建流转交易平台。目前,广州拥有3万亩以上耕地的镇均先后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从化、增城等7个主要涉农区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仲裁委员会,覆盖市、区、镇(街)、村、社五级的全市农村集体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建成。
南都记者了解到,为全面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课题组就广州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问题进行了全市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80份,涉及广州市涉农各区10个镇28个行政村400户家庭1080人,参与调查的均为农村家庭,回收1075份问卷。
根据课题组对广州农业现代化进程开展的评估研究,广州农业现代化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农业要素配置高效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趋势加剧,其中,随着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向农业领域加速渗透,现代农业越来越呈现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征,而且逐步形成包含种业创新、投入品供应、绿色耕作、产品精选、加工储运、冷链配送、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环节的产业链。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功能加速演化,除了传统的产品供给、就业保障、要素贡献等功能外,如生态美化、体验观光、文化传承等非传统功能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现代农业功能外溢趋势不断增强,“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观光”等创意农业范式不断涌现,推动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由此,现代农业的渗透力不断加强,以至于突破原有的产业技术、市场边界,形成新的产业边界,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间的关联度显著提高。
从两方面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蓝皮书,广州应从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两方面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首先是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发挥基层村党组织作用,联合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建设村(居)基层就业综合服务机构——“就业驿站”,搭建“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一村一策”精准服务,提升人岗匹配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全市7个涉农区每个区至少建设1个村(居)基层“就业驿站”,精准帮扶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转移就业。
同时,广州要推动建设广州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体系,切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资源、就业需求、招工用工和聘用一体化查询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一体化动态监测。以信息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力求职信息需求发布制度,建立劳动用工需求发布制度,合理确定发布周期,提升供求对接效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此外,蓝皮书还提出,应实施“农业+”产业战略,推进产业融合吸纳就业。以促进产业融合为目标,广州可培育一批集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新型农业项目载体,实施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战略,持续促进农业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推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就业。将旅游观光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民俗风情展示等元素融入农业公园建设规划,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特点的乡村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