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广州正加快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
9月27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
本书聚焦社会民生、社会治理两大领域,同时关注广州数字化公共服务的实践。数字化公共服务是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广州高质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书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建模、田野调查等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广州社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挑战与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广州养老服务始终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中不断擦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X”品牌。其中以“大配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最具代表性,目前广州已设置长者饭堂1036个,城乡社区覆盖率达100%,“市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配餐格局基本形成。助餐服务逐渐朝向规模化、专业化、普适化、持续化推进。
此外,以新技术引领的“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养老”“无墙养老院”等模式也在探索中逐步丰富。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服务需求,广州正进一步加快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通过增加中心城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的养老服务机构供给,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新兴就业类型不断涌现
蓝皮书指出,私营、个体经济是广州就业主阵地,在稳定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2020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对广州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企业生存艰难,直接影响居民就业,影响民生之本。从稳就业、保就业角度,更应帮扶、扶持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更为有效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此外,随着产业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快递小哥、电商主播、自由职业者等等各种新兴就业类型不断涌现。
此外,蓝皮书研究团队基于于广州市平台经济从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平台经济从业人员劳动状况,结果显示:平台经济从业者多为农村男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低,但职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以兼职居多,增加收入是他们选择平台就业的最主要原因;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工作时间过长、缺乏劳动基准保护、意外事故和人身安全等职业风险大、社会保险缺位等突出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平台经济从业者既认同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红利,也存在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
蓝皮书建议,从加大宣传监督、精准识别劳动关系类型、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等维度入手做好平台经济从业者保障工作。
数字经济为稳就业带来新力量
蓝皮书指出,发展数字化实体经济是广州稳就业的重要基石。
从广州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为稳定就业带来了新力量。首先,广州于2020年3月30日率先出台发展数字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发挥数字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对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其次,广州第三产业吸纳了七成以上的就业人口,逐步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数字经济发展也提供了有效就业。最后,广州拥有完备的各类产品供应链,为发展在线新经济,如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奠定了基础,在线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实现稳就业目标。第二产业是规模化吸纳农民工等外来劳动者的主阵地,数字化转型是第二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州第二产业发展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度、走势,显著影响稳就业成效。首先,广州率先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措施,为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撑,第二产业的良好发展为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打好供应链基础,推动稳就业目标实现。其次,广州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增多,从业人员减少,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实现高质量就业。
探索超大城市社会融合新路子
蓝皮书指出,广州完善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探索超大城市社会融合新路子。
“十三五”期间,广州成为常住人口近2000万、流动人口近10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加快社会融合步伐,出台《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从完善外来人口积分入户、住房保障、教育培训、党的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着手,在全国超大城市中率先全面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
同时,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来穗人员多元参与载体,拓展参与途径和方式,发挥外来人口积极性,为来穗人员社会融合创造便利条件,形成引领外来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的先导示范。目前,已建立来穗人员党委7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254个,服务管理来穗党员4471名;全市来穗人员志愿服务队员达50多万人。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全媒体记者:张婧
通讯员:穗社科宣
编辑:王雅婷
原文链接:https://live.hcfm.gztv.com/filedata/headlineFiles/20210929/H3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