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网 2025年3月25日 作者:张苹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是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先锋。百年前的广州,有一批青年在求学和工作的成长过程中,接受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事革命工作,成为建党早期广州共产党人的先锋。其中有一个团体——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它对团结和教育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唤起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1936年广州重建共产党组织奠定了基础,在广州党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均有重要意义。许多“文总”成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他们的宝贵精神得到了传承。“文总”六烈士就是杰出代表之一。
1930年的广州笼罩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阴云之下,此时日本加紧侵华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革命者为了反抗国民党统治和抵抗日本侵略,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领导文化界的爱国人士进行革命斗争。他们宣传进步思想,印发传单,走上街头演出演讲,组织读书会,轰轰烈烈地开展广州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3月,广州“文总”在黄花岗宣布成立。它的成立犹如一声惊雷,震醒了沉睡中的广州城。1934年1月,广州“文总”成员在中山大学附中礼堂组织活动时,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破坏,逮捕革命群众60多人,“文总”六位成员也在其中。面对残酷的敌人,他们继续坚持斗争。27岁的广州“文总”领导人、中共党员温盛刚在狱中写下遗嘱,劝慰父母节哀,告知妻子和弟弟要认清敌人,坚持走革命道路。24岁的广州“文总”组织部长谭国标,毕业于广雅中学和中大附中,他告诉妻子不要悲伤,务必把孩子养大成人,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其他四位“文总”成员: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均为中山大学在校学生。
1934年8月,这六位年轻人被敌人押上囚车。他们意志坚定、毫所畏惧,手挽着手走上红花岗刑场,慷慨就义。
如此年轻的他们为何不怕牺牲?烈士中最年轻的凌伯骥把答案告诉了我们。他虽然年仅20岁,却是大学校园里非常活跃的革命者,才华横溢的他曾任《新启蒙》《星光》等杂志的主编。被捕后,当敌人引诱他投降即可保命时,他断然拒绝。他热爱祖国,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志。他致函父母:为国而死,死而无憾。这是与他一同牺牲的广州“文总”烈士们共同给出的人生答案。
壮绝南冠六勇兵,碧血红棉墓草青。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