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李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李燕:南华西街:改革促腾飞,文明立标杆
2025-03-31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方网  2025年3月28日  作者:李燕   


1973年的南华西街,道路坑坑洼洼,环境脏乱不堪。阴暗潮湿的木房子里,居住着一家三代乃至四世同堂的人。许多居民家中没有自来水供应,用水要自个儿提着水桶到百余米外的自来水站排队取水。时任南华西街革委会副主任的韩炜煜心中思索,街道工作难道只能像知心大姐那样做些婆婆妈妈的事儿吗?应该做点什么,才能造福人民,改变现在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供应十分紧缺,居民们常常只能以“烛光晚餐”来应对停电之急。韩伟煜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机会。于是,南华西街办企业迅速行动,与上海柴油机厂、兰州电机厂联系合作,联营生产中小型发电机。产品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最高峰时占据了中南地区发电机组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二,就此打响了南华西搞活经济的第一炮。

 

然而,要在街道全面推行改革、发展经济,仍面临诸多阻力。当时的街道工业各级负责人主要是一些年龄大、资格老、文化水平低、业务能力偏低的“街坊大姐”,她们的思维观念陈旧,大多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为了打开局面,街道办事处不拘一格,提拔了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安排到各个企业和厂的领导岗位上。被替换的老干部们大为光火,认为想出这个主意的韩伟煜是“神经病”了,但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这些新提拔的年轻人大多都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他们雄心勃勃,大胆改革,南华西的经济也随之迅速起飞。1978年,街道企业实现利润30多万元;1982年,利润增加到200多万元,1985年,实现利润1500万元,首次登上全国街道榜首。

 

此时的南华西,已拥有厚实的“家底”,但街道党委并未因此感到满足,因为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文明”。南华西第一任党委书记韩伟煜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光有钱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同步发展了,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街道党委用搞活经济赚来的钱,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通过私办公助的形式,对街道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把自来水引入每家每户,彻底解决群众“食水难”的问题;每年投入大笔经费改善居住环境,“见缝插绿”,在路边屋旁建花基花坛,在社区内打造多个园林景点,在屋头街角增加攀援棚架及绿化植物,并将原本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一一敲平补齐,既解决了群众出门“行路难”的问题,也让这条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焕然一新,整洁美观,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街道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文化和社会服务活动,自建了敬老楼、老人康复中心、退休工人之家、文化活动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幼儿园、义务消防队等公共服务设施,真正践行了“老有所养、壮有所用、青有所学、幼有所管、婴有所托、残有所辅”的思想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南华西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先进集体、全国最佳街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视察,全国各地的街道工作者纷纷前来取经,南华西因此以“中华第一街”的美誉闻名全国。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