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
南方网 2025年3月24日 作者:杨永炎
1931年秋,刚考上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富家千金伍乃茵,被抗日救亡运动吸引,跟随同学走出校园,宣传抗日救国,号召民众捐款。她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学校中,国文教师赵慕鸿向学生讲授鲁迅、郭沫若、丁玲等中国作家与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苏联作家的文学作品,怀有文学梦的伍乃茵因出色的理解力受到关注。赵老师推荐她进入欧阳山主编的《广州文艺》周报工作,并加入“作家俱乐部”。伍乃茵课余积极参与撰写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及编辑发行等工作,全身心投入这份热爱的事业。1932年春,何干之和六烈士之一的谭国标来校任教。他们组织了一个地下读书会,伍乃茵和其他几名同学加入其中,开始阅读马列主义启蒙读物,并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的革命活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
1933年春,一个转折悄然降临。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广州文总)成立,伍乃茵与二十余名同窗投身其中。在文总组织的活动中,她结识了后来被称为“六烈士”之一的凌伯骥——这个影响她至深的初恋情人。凌伯骥是国立中山大学的学生,在文总负责宣传工作,常邀伍乃茵到家中刻印革命传单。许多个夜晚,钢板与蜡纸的沙沙声穿透陋室,他们借着油灯的光晕埋头劳作。多年后她仍清晰记得:“我们两人在暗淡的灯光下悄悄地油印到将近天明,也不觉得疲劳,只感到在紧张劳动过后的轻松愉快。”
可正当广州文总的宣传工作进行得顺风顺水之际,由于年轻的学生缺乏经验,疏忽大意,居然在一个公共演出现场故意熄灭电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全场骚动,引起广东当局的注意。1933年秋夜,军警突袭全城,广州文总成员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等六位骨干及伍乃茵等十余名女学生被捕。狱中,六人遭受毒打、吊刑、老虎凳等酷刑,他们却以《奋起救国》《万里寻兄歌》相和明志,用歌声凝聚同囚者的信念。1934年8月1日,这六位青年为保护组将组织责任尽数揽于己身,最后被枪决于黄花岗畔。六人之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7岁,最小的仅19岁,他们倒在了黎明前最浓重的黑暗里。
当伍乃茵收到凌伯骥托人带来的遗书时,她泪流满面,遗书上写道:“现在永别了,你千万不要伤心,还是好好地去做人吧!生离死别,对于我们原是值不得说什么的。”她悲痛难抑,连续多日以泪洗面。不久后,她悄悄拿走家中钱财独自离家,前往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同盟活动,后又辗转奔赴延安,并在新疆参与革命工作长达八年。
这位从广州走出来的女大学生,走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走过了新中国建设的光辉时期。在耄耋之年,这位老红军依然铭记着广州文总六烈士的遗志。她写道:
当年热血溅黄沙,为插红旗千万家。
今日松风齐奏乐,墓碑高耸英雄花。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