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孙占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孙占卿:重估一切:RWA开启资产统一与价值重构时代
2025-08-07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IPP评论  2025年8月6日  作者:孙占卿 


摘要


2025年8月7日,由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发起的全球首个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 RWA)注册登记平台将上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范式转移关键节点:在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下,RWA正开启一场对全球资产体系的根本性重构,它通过代币化打破被司法管辖权分割的世界,并代之以一个“统一”的规则。在其中,所有资产——无论是物理的、金融的还是虚拟的——都被转化为标准化的数字单元,并实现无界流动。


然而,这一变革也意味着技术层甚至监管层的冲突,需要国际协调,以及妥协为混合模式来化解。


一、RWA:香港一小步,世界一大步


与目前已有的聚焦特定资产(房地产、债券等,如美国的RealT平台或迪拜的VARA监管下的资产代币化))或特定交易场景的实践相比,香港的新平台,试图建立全球通用的RWA基础设施,为多司法管辖区和多类型资产构建一个可扩展的框架,平台利用既支持去中心化技术,又满足传统金融的监管要求的“许可式区块链”路径(如ERC-3643许可式代币标准)实现资产链上映射、合规验证和智能合约治理,强调跨资产类别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香港RWA平台通过将国内实体资产(如光伏、充电桩、商业地产等)与全球市场对接,实现庞大的中国实体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重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的一小步,很可能成为人类资本历史的一大步:RWA通过区块链技术桥接物理与虚拟世界,更新了对一切资产进行估值的底层逻辑。传统上,不是所有资产都可以成为商品,商品也被不同司法和经济规则定价,一旦需要跨域,就需要通过汇率“介质”进行“兑换”。RWA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统一的规则构建资产的新的底层规则:所有资产都可以被抽象和转化为标准化的数字代币,在一个由数学法则支配的统一世界中流动。这个“新世界”理论上具备三个特征:容量“无限”,它可以容纳任何类型的资产;空间“无界”,具有跨越地理和法律边界的统一性;构成“均质性”,资产被转化为标准化的、可互操作的数字代币。


二、跨越物理-金融-虚拟:区块链技术下的资产统一


RWA的革命性在于利用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资产所有权和投资模式 ,它构建一个统一的数字协议框架,桥接物理、金融和虚拟三大领域,将现实资产(如房地产、债券或绿色能源)转化为标准化代币,实现无界流动与互操作性。


(一)代币化流程:链下标准化、链上机制与市场化


RWA代币化融合了传统金融的严谨性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性。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链下标准化。 在现实世界资产转化为数字代币之前,需要对资产进行严格的链下规范化处理,包括对资产的详细信息进行全面验证,例如其时空数据、所有权数据、当前价值以及所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二是链上机制。 链上机制构建主要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包括:在区块链平台上创建、管理和交易代币的具体规则和流程,并创生数字代币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 代币铸造完成后,代币发行方会发布在数字市场上供投资者交易 。

   

RWA代币化的流程表明它并不是纯粹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而是一种将传统法律和金融流程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的模式。


(二)RWA的三大支撑体系


RWA代币化进程依赖三项基础技术支撑:合规的代币标准、信任机制,以及安全审计流程,应对合规、信任和安全挑战,推动资产从隔离的物理空间向统一的金融框架演进。


1.合规的代币标准:应对监管合规

代币标准构成了RWA互操作性和法律遵守的基础。将房地产、股权、债券等受到严格监管的现实资产搬到链上,需要确保代币的发行和流转始终符合各种法规要求。这一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许可式代币标准,其中ERC-3643作为开源智能合约协议,已成为2025年RWA代币化的重要标准。


不同于比特币等无需许可代币标准,ERC-3643等许可式代币标准在智能合约层面嵌入复杂的身份验证和规则系统,只有通过发行方进行的审核,并被确认为合格投资者的钱包地址,才会被添加到链上身份注册表的白名单中,每笔转账时,合约自动检查接收方是否合规,若不符合则拒绝交易。这种“硬编码”监管机制确保代币在任何交易所或钱包间的流动均保持合规轨道,显著降低了法律风险。尽管此标准被质疑白名单管理的中心化风险,却在现实上确保统一框架下的合规稳定性,为传统金融机构进入RWA铺平道路,提升资产流动性。


2.信任机制:构建链上表示的信心

RWA的核心堵点在于其价值源于链下实体(如物理资产),但流通发生在链上数字环境中,这就需要一个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信任机制。在RWA领域,通过储备证明(Proof of Reserve, PoR)提供多节点的实际数据,进行相互校验,并上传到链上,供购买者实时查阅以维持信任。


3.安全审计:确保稳健安全

严格的第三方安全审计是RWA项目上线的必要前提。RWA审计不仅涵盖代码完整性,威胁监控等常见安全问题,还扩展到链下组件,审查外部数据交互风险、链下资产托管方案、多链转移的安全性以及智能合约的法律合规性等。


三、万物资产化:新兴资产和价值重构


RWA对事物进行标准化、代币化和金融化的技术框架和能力,不仅意味着传统资产将被一一“重估”,还催生了全新的资产类别,并引发了对现有价值体系的深刻重构。


(一)市场规模和效率的爆炸式增长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与数字资产交易所ADDX在2022年联合发布的一份权威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非流动性资产的代币化市场规模将达到16.1万亿美元,约占届时全球GDP的10% 。这一预测在2023年得到了更新和确认,BCG的进一步报告指出,即使在保守情景下,到2033年,代币化资产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2.5万亿美元 。这些数字预示着,RWA将从一个边缘的创新领域,成长为全球金融市场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世界经济论坛(WEF)在2025年5月发布的《金融市场中的资产代币化:价值交换的下一代》(Asset Tokeniza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Value Exchange)报告指出,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将显著提升成本和时间效率,报告引用数据显示,代币化债券的承销费用相比传统债券市场(通常为1-2%)大幅下降。此外,区块链支持的实时结算(T+0)取代了传统市场的T+2或T+3周期,减少了结算风险并释放了资本效率。同时,通过分数化所有权和可编程资产,RWA代币化将传统低流动性资产(如房地产、私募股权)转化为高流动性的数字资产,允许将高价值资产分割为小额代币,使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高端市场,将明显优化流动性与资源分配,


(二)创造新资产


RWA的统一逻辑不仅限于将现实世界的“存量”资产数字化,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创造”机制,能够创造出在传统世界中无法想象的“增量”资产。


一是虚拟资产。如果说合成资产代表了向外抽象的极限,那么虚拟土地则代表了向内闭环的终极形态。在Decentraland、The Sandbox等元宇宙(Metaverse)平台中,其世界中的每一块虚拟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记录在以太坊等公链上的非同质化代币。这意味着,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坐标、交易历史都由区块链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地记录着 。虚拟土地是RWA逻辑的延伸,只要一个系统能够建立起牢固的产权共识和价值预期,无论其载体是物理的还是纯数字的,都可以成为被“资产化”的对象。


二是合成资产。如果说RWA是将“所有权”代币化,那么合成资产(Synthetic Assets)则是一种基于RWA所有权的金融衍生品(类似次贷)。合成资产代表了价值“几何化”的再次飞越。它彻底摆脱了与物理世界或法律所有权的直接绑定,将资产的概念提纯为一种纯粹的、可编程的、可全球流转的价格信息流。这是对“价值”本身的终极抽象,使得任何可被定价的事物——无论是股票指数、大宗商品,还是某种经济数据——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可交易的链上资产。


(三)资产世界的融合与重构


当现实世界资产与虚拟资产共存于统一的数字空间时,物理、金融和虚拟领域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化,这一进程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包容性,也放大了系统性风险。


一是技术与安全风险。包括:链下-链上桥接(如PoR验证)等环节面临数据篡改的技术风险;智能合约漏洞(如重入攻击)可能导致巨额损失;虚拟资产的波动性进一步放大RWA的系统风险;虚拟资产的匿名性特征与RWA融合,可能放大金融风险,如洗钱和稳定币滥用等。


二是监管碎片化带来的合规风险。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框架不一致将加大跨境融合障碍。已经有报告指出,RWA代币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复杂性决定了监管滞后的特点,可能引发法律不确定性,增加合规成本。


三是加剧技术鸿沟和经济不平等。RWA的高技术性特点据定了高技术、高净值群体主导代币化发展,一方面可能使他们借助早期主导机会,形成“赢者通吃”现象;另一方面,数字鸿沟和经济不平等之间的自我强化,可能加剧社会大众和中小参与者边缘化趋势。


四、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人类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历程


RWA所引发的变革,其深刻程度远超技术和金融层面,它是一场人类认识和组织价值的世界观革命。


(一)物理世界的模板: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思想史家亚历山大·柯瓦雷在《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From the Closed World to the Infinite Universe)中,通过剖析16至17世纪科学革命如何颠覆宇宙观 ,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深刻模式:人类的认知总是在朝着更统一、更抽象、更数学化的方向“升维”。RWA正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在资产领域的最新体现。


柯瓦雷指出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人引领的科学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替代,而是对这个“宇宙”本身的彻底“毁灭:这场革命用一个无限、无中心、均质的“宇宙”取代了那个有限、等级化的世界观。在这个新宇宙中,不再有月上与月下的本质区别,地球和天体都遵循着同样普适的物理定律。这一转变的核心,被柯瓦雷概括为“空间的几何化”:传统上充满质的差异和内在价值的亚里士多德式空间,被一个欧几里得式的、抽象的、无限延伸的、处处相同的数学空间所取代。空间本身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和方向,它只是一个中性的、可被数学精确描述的容器。


(二)从货币到数据:价值交换的几何化历程



将柯瓦雷的分析框架应用于经济史,我们会发现一条惊人平行的演进路径。价值交换体系的演化,同样是一个不断“几何化”和“统一化”的过程。


货币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一部价值交换的“几何化”发展史。人类最早的商品交易方式是以物易物,在这个世界里,价值是具体的、局部的、非标准化的。一袋米和一把斧头的交换,其价值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在特定场景的需求重合。贝壳和贵金属的出现创造了一种“一般等价物”,这种一般等价物充当了统一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将万千商品从其具体的、质的差异中解放出来,将它们的价值“透射”到一个统一的、抽象的、可量化的尺度上。这是价值世界的第一次大统一。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今天的电子化法定货币,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法定货币的价值不再依赖于贵金属的物理实体,而纯粹建立在国家信用的抽象概念之上 ,进一步脱离物理因素的束缚,实现了更高效、更彻底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仍然受限于主权边界,不同币种之间的交换仍然需要通过复杂、高成本的中心化机构(如SWIFT系统)来完成,充满了摩擦和延迟。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预示着价值几何化进程的新阶段。它试图打破主权货币体系的“封闭”边界,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无限的价值交换“宇宙”。


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试图创造一种完全去中心化的、不依赖任何主权信用的全球性一般等价物,然而,比特币的高波动性使其难以承担日常计价和结算的职能。此时,稳定币应运而生,扮演了“桥梁”角色 。稳定币通过锚定主流法币,在波动的加密资产世界和稳定的法币世界之间,建立了一个可靠的价值换算和流动性通道。它们是连接旧的“封闭世界”和新的“无限宇宙”的“虫洞”,有利于两个世界的融合。


五、新旧秩序冲突

RWA的崛起,必然带来法律、技术和哲学层面的深刻冲突。


( 一 )规则冲突:全球协议 vs. 主权法则


区块链的本质是全球性的、无国界的协议,而法律的本质是地域性的、主权性的 。一个在新加坡发行的、代表美国房产的RWA代币,可能被一个非洲投资者在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上购买。这笔交易应该适用哪个国家的证券法、税法和消费者保护法?这个难题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碎片化的监管应对。监管的“巴别塔”现象,构成了RWA发展的最大障碍。它使得合规成本急剧上升,法律风险高度不确定,严重阻碍了RWA的跨国界自由流动。


(二)技术冲突:理想代码 vs. 脆弱现实


RWA的核心理念在于“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即智能合约的规则就是执行规则。然而,这一基石面临着代码本身脆弱性的严峻挑战。智能合约一旦部署,其逻辑便难以更改,任何一个微小的漏洞都可能被黑客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DeFi(去中心化金融)历史上数亿美元的被盗事件,反复证明了这些技术风险的真实性和破坏性。对于动辄涉及数亿、数十亿美元现实资产的RWA项目而言,技术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整个体系存亡的系统性风险。


(三)理念冲突: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传统金融(TradFi)建立在对中心化机构信誉的的信任之上,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哲学恰恰相反,其核心是不信任和验证机制,它试图用密码学和透明的开源协议,来取代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RWA正好处在这两种理念碰撞的交汇点。多数机构的RWA项目,实际上是一种混合模式:它们采用了DeFi的技术(代币化、区块链记账),但遵循的却是TradFi的哲学(许可式准入、中心化托管、依赖机构信用)。这引发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RWA究竟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依旧由中心化巨头掌控的,更富有信任机制的“TradFi 2.0”?还是投入一个完全开放的、无需许可的、由去中心化协议治理的“无限金融宇宙”?


显然,即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场伟大的价值重构革命,已经拉开了序幕。


("IPP评论"微信公众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