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网 2025年3月25日 作者:张苹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沦陷,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处境非常危险。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据周恩来指示,紧急部署营救行动,由华南党组织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执行,完成了“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茅盾语),这就是蜚声中外的“秘密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的重要典范。
日军侵占香港后,强制遣散无业华人。廖承志、连贯、张文彬、梁广、尹林平等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组织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离。华南各级党组织和东江纵队争分夺秒,开辟了九龙前往宝安、惠州、澳门和海丰等地的交通线,派遣精干力量秘密护送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和其他各界人士到东江游击区,再转往大后方。秘密大营救从1941年底开始,至1942年夏结束,通过水路、陆路营救出茅盾、廖沫沙、胡绳、张友渔、邹韬奋等一批文化精英及其家属,还有英美军政人员等,共计800多人,无一人遭遇意外。
大营救结束后,部分脱险人士以广州为阵地,参与华南抗日宣传,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广州仍保留与大营救相关的红色印记。中山四路的“中共广东省委旧址”曾是营救行动的协调指挥点之一。沙面的一些洋行旧址当年被用作物资中转的掩护场所。2019年,广州市将“香港大营救”路线纳入“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规划,通过遗址标识和主题展览,展示广州在华南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枢纽地位。2023年,“壮举——省港秘密大营救”图文展在广州青年文化宫开幕,以大量史料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往事。
广州虽未直接处于营救行动的前沿,但作为情报中枢、交通节点与后方基地的功能,为“秘密大营救”提供了关键性支撑。这一“隐形贡献”不仅体现了抗战时期城乡协同作战的特点,更是中华民族“全域抗战”的生动缩影。周恩来评价大营救是“为统一战线保存了骨干力量”,广州所承担的任务正是这一评价的最佳诠释。
秘密大营救不仅是军事行动的胜利,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通过灵活策略与严密组织,在日占区开辟隐蔽战线,为争取最广泛的力量参与抗战,为赢得抗战胜利、支援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史诗般的贡献。这一壮举是统一战线“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核心精神的真实写照,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永恒丰碑。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