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昊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日报 2025年9月5日 作者:揭昊
■编者按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行。这一国家级综合性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重要舞台,更是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契机。
在“票根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形态下,广州可依托承办多项赛事的窗口优势,通过票务载体串联起体育赛事、文旅资源、城市商业与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具有广州特色、湾区气质的票根经济生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体育动能。
揭昊
票根经济是一种以门票、车票等票据为核心载体,通过数字化赋能和产业链延伸,将一次性消费行为转化为链式体验的创新经济形态。票根经济更加注重挖掘背后的交易信息、行为数据和信用记录,把原本被视为“消费终点”的票据转化为“消费起点”,构建涵盖票务销售、衍生消费、数据服务、文化传播等多环节的生态体系。
票根经济▶▷
从消费凭证到链式体验的
价值跃迁
它既是新型消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软实力与服务能级的重要指标。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2024年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特展期间的联动活动,当时观众凭展览票根可在周边商圈享购物餐饮优惠。
票根经济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在于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广泛的适用性。一是联动性强。一张票根不再是孤立的消费凭证,它连接着场馆、交通、餐饮、购物等多个消费环节,成为跨场景消费的价值枢纽。二是破圈融合。票根经济打破了文体旅商等传统产业边界,赛事为商旅文娱引流,商旅文娱则丰富了观赛体验,形成良性互动。三是时效性强。多数票根衍生消费集中在赛事或活动期间,短时间内为城市带来人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集中释放,具有集中性与爆发性。四是体验导向。在体验经济时代,票根不仅是消费凭证,更是承载着情感与身份认同的“社交货币”,具有高度的情感黏性与传播价值。这些特征决定了票根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产业形态,而是一个融合多业态、跨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在扩大内需战略背景下,票根经济已成为多地推动消费复苏、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上海将票根经济纳入2025年扩消费六大专项行动,通过文旅商体展联动,放大票根的消费乘数效应。江苏依托全省城市足球联赛,探索“全域主赛场”模式,球迷凭票根可在全省范围内享受指定商家的消费折扣,实现粉丝流量向经济流量的转化。
四川成都以世运会赛事票务为纽带,将观众的单一观赛行为延伸至多领域消费,实现“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闭环效应。展望未来,票根经济将朝品质化、个性化、生态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消费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的重要引擎。
时代机遇▶▷
发展票根经济的禀赋优势
与战略支点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发展票根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商业环境看,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天河路、北京路等世界级商圈,消费场景丰富、商业设施完善,为承接赛事带来的庞大客流和海量消费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体育基因看,广州体育文化氛围浓郁,成功打造广州马拉松、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构建“市长杯”、户外运动节、体育节三大群众体育品牌,“体育+”融合基因深厚。更为关键的是,十五运会的举办为广州带来巨大的流量。同时,本届赛事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这一创新模式拓展了票根经济的地理边界和想象空间。
从数字底座看,广州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穗好办・红棉码”管理平台为打造十五运会“一码通行”的便捷体验提供了技术保障。从政策支撑看,广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为票根经济的各项创新提供了制度空间。
面对重要机遇,广州在推动票根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好以下四大原则。第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应扮演好制度设计者、资源整合者和监管服务者的角色,负责制定标准、搭建平台、打通壁垒,而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服务供给和市场推广则应由市场主体主导。第二,数字赋能,体验为王。数字化是票根经济实现精准营销、便捷服务、高效管理的关键支撑。要将数字化、智能化贯穿于票根经济的全过程,以消费者的便捷、舒适、愉悦体验为核心,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票务、交通、消费等环节的深度应用。第三,湾区协同,互利共赢。主动与港澳联动,建立跨区域票根经济合作机制,通过统一票务接口、商业联盟互认、宣传推广联动等方式,共同做大湾区消费市场。第四,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政策设计要注重普惠性,覆盖不同消费群体,避免高端化倾向。同时,要注重机制设计的长效性,将赛事期间搭建的数字化平台、运营机制转化为常态化城市文体旅商促进机制。
《南方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