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柳坤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商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柳坤:知否 | 解开“美食+”深度融合的消费密码
2025-09-25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广州日报新花城 2025年9月21日 作者:柳坤  


美食是城市文化在舌尖上的生动注脚。它早已超越基本生存需求,成为城市文化表达、情感联结与现代消费场景的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新需求,推动美食与文化、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广州激活“舌尖经济”的重要路径,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突破口。


从“业态相融”到“价值共创”


美食与文体旅的融合,并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通过场景再造、文化渗透与产业联动,满足消费者对深度体验、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追求,最终实现多元价值共创。初期的“业态相融”,多表现为物理空间上的简单拼接,如在景区内设餐厅、在赛事周边设美食摊,虽可实现流量互换,但业态关联度较弱。而“价值共创”则转向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深度挖掘文化、情感与社交共通点,重构消费场景,形成不可分割的消费新生态,实现各参与主体协同共赢。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体验价值,美食成为沉浸式体验载体,如“穿越式”宴席、马拉松“康复套餐”,使用餐行为升华为融合文化、健康与情感的综合体验;二是文化价值,美食作为“舌尖大使”与非遗、艺术结合,让用餐成为“文化沉浸”,以“味”为媒传播城市独特故事,实现文化活态传承;三是经济价值,通过业态融合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消费能级,形成“场景叠加—客流增长—消费扩容”的乘数效应。


从夯实基础到推动融合发展


广州作为首个获得“中华美食之都”和“国际美食之都”双料称号的城市,长期汇聚中外商旅,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饮食文化。“食在广州”金字招牌享誉全球,拥有广州酒家、陶陶居、莲香楼等众多老字号餐饮品牌,以及广式月饼制作技艺、粤菜烹饪技艺等多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4年底,全市餐饮商事登记市场主体总数达24.8万家,网点密度居全国之首。


广州还具备完善的文体旅产业基础和消费环境。在体育方面,拥有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大型场馆,成功打造了广州马拉松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在旅游方面,拥有白云山、珠江夜游、长隆旅游度假区等知名景点,以及永庆坊、北京路等特色文化街区。在文化方面,拥有粤剧、广绣、广彩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1.13亿人次,文旅消费总额162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8.1%,显示出强大的消费吸引力和市场活力。


此外,广州已创新打造了广交会音乐美食节、“食在广州”嘉年华、广州精品美食周等品牌活动,推出“全运游”“广马游”“龙舟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多部门协同机制,为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多元业态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


深化文化赋能,提升内涵价值。系统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支持餐饮企业与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合作,开展粤菜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工作,开发融入粤剧、龙舟、岭南书画等文化元素的主题餐饮体验。打造“广府美食文化街区”,采用“前店后坊”模式活态展示非遗技艺。建立“老字号创新实验室”,推动传统餐饮品牌创新转型。推动粤菜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推广,让美食成为“可带走的记忆”。


创新消费场景,拓展时空边界。利用核心商圈、景区景点及文体场馆开放空间或特色建筑,通过景观营造、互动装置、艺术表演和文化叙事,打造可观赏、可参与的沉浸式餐饮体验区。紧扣重大展会赛事契机,开发主题产品,打造“观赛—夜宵—打卡”消费闭环。发展“美食+演艺+灯光”的夜间经济模式,精心打造“珠江夜宴”“星空晚餐”等夜间特色项目,延长消费时段。


促进产业联动,实现协同发展。结合全运会等重大文体旅活动,设计主题旅游专线,推出票根惠民服务,串联文体场馆与城市消费地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二次消费转化率。支持餐饮与研学旅行、银发旅游等新业态融合发展。鼓励发展“菜园+餐饮+文旅”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打造农事体验项目。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推出“一程多站”式美食文体旅线路。


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成立融合发展联盟,定期举办资源对接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食+文体旅”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赛事、演出、交通、景区等票务资源,构建多元票根互认体系。制定《广府美食文化体验服务规范》,建立“广州餐饮品质认证”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广府文化+服务技能”培训,建立更具公信力和市场参与度的名店名厨名菜名点培育和推广机制。


通过文化赋能、场景创新与业态升级,使“舌尖经济”转化为惠民富民的动能,推动广州从“美食之都”迈向“美食消费高地”,让“食在广州”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持续活力。


《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