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网 2025年3月21日 作者:张苹
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这场以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目标的革命行动,虽在三天后就失败了,却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5700多名革命者用生命铸就了英雄史诗的红色丰碑——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195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选定起义原址红花岗(今越秀区中山二路92号)修建烈士陵园,于195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30周年之际正式开放。陵园融合了传统纪念性建筑与岭南园林特色。正门汉白玉牌坊上镌刻着周恩来题写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鎏金大字,两侧浮雕是起义军民并肩战斗的磅礴场景。
陵园中轴线贯穿核心纪念建筑,45米高的花岗岩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碑顶青铜战士雕像手持步枪、振臂高呼,是革命者不屈的象征。碑座四面浮雕依据起义亲历者口述而作,再现了起义筹备、激战观音山、群众支援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历史画面。纪念碑后方的圆形烈士墓冢安葬着从红花岗、东较场等刑场遗址迁移的烈士遗骸。
陵园是全国首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西侧设广州起义史料陈列馆,馆藏文物387件。起义军使用的德制毛瑟步枪、广州苏维埃政府首份布告复制件、烈士遗书等珍贵文物陈列其中。1987年增设“刑场上的婚礼”专题展厅,通过遗物与影像资料,诉说着革命者忠诚信仰的事迹。2017年,陵园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对张太雷牺牲地等23处起义遗址进行三维测绘并存档。陵园的教育功能与日俱新。年均120万人次的访客到此瞻仰,清明节、起义纪念日公祭仪式构建了集体记忆。2021年推出“广州起义VR实景展”,以虚拟技术重现苏维埃政府办公场景。在国际方面,1957年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参观时题词“精神不死”;1987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代表团敬献花圈,碑文引用《共产党宣言》名句“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这是中国革命的世界回响。
陵园不仅是缅怀先烈的圣地,更是中国革命道路转折的鲜活见证。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评价:“广州起义是城市暴动的尝试,证明了在敌人控制中心城市实行武装起义的方针行不通。”这一论断被镌刻于陵园东侧的党史教育长廊。2019年,陵园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馆缔结“三大起义”纪念地联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2023年,广州市政府将陵园纳入“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修复起义前夕秘密集会点“明星戏院”旧址,串联起跨越时空的红色脉络。
这座陵园是信仰的灯塔,是广州“英雄城”的精神地标,昭示着信仰的力量。广州起义烈士永垂不朽!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