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农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经济学研究员
郭艳华,女,1964年2月出生于辽宁,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农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专业研究方向和领域为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农村问题等。2004年晋升为经济学研究员,2006年被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009年被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优秀人才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2010年荣获广州市“五一巾帼奖(个人)”,2016年荣获广州市直机关优秀党支部书记,2017年荣获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一、著作、论文
出版专著、合著、编著等10多部,主要代表作有:《走向绿色文明——文明的变革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再造和谐之城——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创新之路——广东科技发展3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批发零售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探索与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2013年8月。主持编撰广州蓝皮书系列——广州农村发展报告。
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代表作有:
(一)《广州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构想与基础》、《探索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建设的新途径》发表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3期和2004年第1期;《环境与人类文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可持续发展的宝贵实践》、《新发展观的演进及其新视野》、《努力构筑与生态相融的绿色经济蓝图》,发表于《开放时代》2000年第9期、1999年第9期和2004年第9期;《生态城市与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发表于《中国可持续发展》2003年第1期;《广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发表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生存质量观与生态文明》发表于《生态科学》2002年第3期;《新权利观与人类理性》发表于《现代哲学》1999年第3期;《问题与对策: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发表于《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期;《低碳广州的行为方式与创新路径研究》发表于《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广州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发表于《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8期;《我国批发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广东的应对之策》、《扩大服务输出:广州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表于《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2011年第2期;《加大广州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集成整合的思路与对策建议》发表于《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广州生活垃圾处理的思路与对策》发表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年第6期。
(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广州实现和谐发展的新路标》发表于《探求》2009年第2期;《城乡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选择——以广州为例》发表于《南方论丛》2008年第3期;《广州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发表于《珠江经济》2008年第6期;《制约广东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与化解》、《建立广州农村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思路与建议》发表于《南方农村》2009年第3期、2013年第4期;《广州与国内先进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发表于《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发表于《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2010年第7期。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理论版发表理论文章多篇。
二、研究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广东省、广州市软科学研究课题,广州社科规划课题,广州市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多项,均已结项。
(一)广东省、广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主要行业R&D绩效测量与评估研究》,2003年;《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2005B70101100),2005年;《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研究》(2005B36101013),2006年;《广东省创新型企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2007A070200003),2007年;《广州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研究》,1999年;《广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支撑能力研究》(2002Y1—H0141),2003年;《提升广州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实现路径研究》,2005年。
(二)广州市社科规划、社科招标研究项目。《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广州工业发展模式研究》(07C2),2008年;《广州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08Z07),2009年;《促进广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102H01),2010年,《基于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研究》(2012YB17),2013年;《科学发展观与广州“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广州市第15次社会科学招标课题,2006年;《坚持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研究》,广州市第17次社会科学招标课题,2008年;《广州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广州市第25次社会科学招标课题,2015年;
(三)决策咨询研究项目。2009年以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先后获得省、市领导批示:绩效预算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2009年;广州生活垃圾处理的思路与对策建议,2010年;广州市加强和创新镇村社会管理服务的意见,2011年;广州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2011年;广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思路与建议,2012年;建设低碳广州行为方式的对策建议,2012年;广州发展健康产业的思路与对策建议,2012年;广州“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研究,2012年;深化广州农村扶贫开发的思路与建议,2013年;促进广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2013年;建立广州农村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思路与建议,2013年;广州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3年;广州市农村住宅建设与管理的思路与建议,2014年;广州从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2014年;广州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路与建议,2014年;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扶持壮大广州本土乳业的政策建议,2014年;广州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路径研究,2015年,广州“十三五”规划智库建言:经济发展专题,2015年。
三、获奖情况
2000年以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的10项社科研究项目获得省(部)、市社科成果政府奖。
(1)《广州建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研究》荣获1998—1999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2000年;
(2)《广州市暂住人口(出租屋)专题调研与信息化管理建议》荣获广州市委决策咨询研究奖二等奖,广州市委,2001年;
(3)《体制突破:寻求城中村改造的现实途径》,荣获广州市委决策咨询研究优秀成果奖,广州市委,2003年;
(4)《空间性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研究》,荣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
(5)《人在原野——当代生态文明观》,荣获2002—200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2004年;
(6)《吸引留学人员参与广州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研究》,荣获2002—200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2004年;
(7)《科学发展观与广州“十一五”规划思路》(研究报告)荣获2004年度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招标成果三等奖,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2006年;
(8)《走向绿色文明——文明的变革与创新》(专著)荣获2004—2005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2006年;
(9)《坚持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研究》(研究报告)荣获2006年度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招标成果奖二等奖,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2008年;
(10)《广州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报告)荣获2006—200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奖,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2008年;
(11)推进广州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荣获广州市2016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