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苹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网 2025年3月21日 作者:张苹
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高涨,无数青年深受鼓舞。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一群大学生以知用学社的名义,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希望以“求革命之知,致革命之用”的信念,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国之栋梁。
知用中学成立之初,办学费用由社友筹集,但经费有限。先在位于文明路的广东大学借了3个课室开办夏令馆,学生100余人,在纸行街租赁90号房屋作为校舍。唐富言为第一任校长,次年由张瑞权接任校长,直至1956年。
知用中学是广东省第一家试行壬戌学制(六三三制)的中学,启风气之先。其教育目标是“承认知识的权威,采用实验主义,求知致用,双方并重,以谋求南方学术之伟大建设”。短短几年内,知用中学就蜚声宇内。
知用中学追求进步,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知用学报》创刊号发表了《欢迎农工代表歌》:“吾人既受帝国欺,复被奸邪之躏蹂。所贵农工士与商,敌忾同仇速携手……抚剑奋呼决争首,共烹帝国与走狗,个人权利可牺牲,不令国家似豆剖”。《段氏底屠杀国民军底失败与中国国民革命》一文痛斥帝国主义与军阀,唤醒民众奋起抗争,取得革命的成功。文章《致广州努力学生运动的学生们》盛赞投身广州学生运动的学子和革命力量的团结。
1927年,鲁迅到国立中山大学任职,知用中学教员褟参化邀请他到校讲演。鲁迅讲演题为《读书杂谈》,着重指出“必须和社会接触”“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告诫学生读书不忘国家。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因师生支持革命,知用中学遭到广东当局查封。1930年,知用中学在广州百灵路稻谷仓购地重建校舍,建成求知堂、致用堂、科学楼、图书馆等。随着办学能力的提高,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国民党当局不断破坏学校教学,企图阻挠进步思想的传播。九一八事变后,知用师生成立“抗日会”,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他们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投身抵抗侵略的浪潮中。
1938年日军进犯广州,知用中学利用校内防空洞,以及南海里水、顺德大良两处教学点坚持上课。广州沦陷后,知用中学暂迁至澳门青洲,坚持抗战。1942年,形势进一步恶化。知用中学除了部分师生留守澳门,大部队由校长张瑞权带领,从粤北乳源县一路北上,既宣传抗日,又不忘教学,虽几经颠沛流离,师生们仍矢志不渝。
知用中学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以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发展、培育人才而不懈前行。正是:求知致用,读书革命及时为,共登百尺梯。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