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陈贵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广州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中国青年同盟
2025-03-26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方网  2025年3月20日  作者:陈贵明   


中国青年同盟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由中共党员王均予在广州发起,以勷勤大学学生邱萃藻、中山大学学生钱兴等为骨干的革命团体。中国青年同盟,后改名“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中国青年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围组织,是广州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它对广州共产党组织的重建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盟员大多数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骨干分子还成为中共广州市地方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他们都投入了抗日战争,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青”的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信共产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红军,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其组织严密,成员绝大多数是进步青年学生,少数是社会职业青年,个别是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成员之间实行单线联系。

 

“中青”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35年8月组建至当年一二·九运动前夕。这一时期的“中青”主要是在广州各大、中学及东莞、中山、新会、高要等地吸收盟员,建立组织。一二·九运动时,“中青”总人数约有140人,其中广州约有100人。第二阶段是从一二·九运动至1936年夏天。这一时期因广州发生“荔湾惨案”,“中青”转入更隐蔽的状态,通过组织抗日“五人团”、抗日“十人团”的形式开展活动。第三阶段是从1936年夏至同年年底。“中国青年同盟”改名为“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继续开展活动,推动广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向纵深发展。1936年秋中共广州地方组织重建后,“中青”盟员多数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根本改造青年团决定的精神,中共“南方工委”指示王均予自动解散“中国青年同盟”。

 

“中青”的建立和活动为广州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它为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地区重新建立组织、恢复活动做好了准备。中共广州党组织自1932年9月遭到破坏后,活动陷于停顿。在脱离党组织关系的情况下,王均予、邱萃藻、钱兴等人在广州成立“中青”,并赋予“中青”不同于一般读书会的政治意义,使之成为号召抗日、学习革命理论、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团结吸引青年的地下团体。王均予将党的秘密活动的方式引入“中青”,从严掌握入盟的条件和手续,采取单线联系的方式,并为之制定了严格的组织纪律。“中青”不仅为广州一二·九运动准备了活动骨干,而且为中共广州党组织的重建提供了干部准备。王均予、邱萃藻、周明、梁湘、温焯华、张定邦等人都成为1936年新成立的中共广州市委的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中青”盟员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多“中青”盟员投身于抗战洪流,以各种形式,在各地区及不同岗位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琼崖纵队和其他抗日部队都有不少“中青”盟员的身影。其中东江纵队司令曾生、副司令兼参谋长王作尧,以及1939年7月指挥中山抗日武装一战歼灭日军近百人的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等都是“中青”盟员。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