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
南方网 2025年3月25日 作者:陈贵明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位于今天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194-200号。1922年,中共广东支部扩大为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1924年迁至文明路现址。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首个地方军事机构——军事运动委员会,设立首个地方纪律监察机构——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开创党内纪检先河。它是大革命时期峥嵘岁月的重要见证,也是今天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要了解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可以从了解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开始。
2009年,陈延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称赞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周恩来称赞他说,“广东的党团结得很好,党内生活也搞得好,延年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董必武也称赞“延年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陈延年是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的长子,1898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他性格倔强,立志不依赖父辈,独立探索革命道路。他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结识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同学,逐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1924年10月,陈延年被派往广州,出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加强团的工作。1925年1月,他接替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一天跑到晚,食宿无定所”,工作强度极大。为加强党组织建设,他迅速推进党的教育与训练,向干部群众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开办了各种各样的训练班、学习班、干部班、劳动学校、党校等。在陈延年领导下,广东党组织遍布广东全省,并拓展到广西、闽西南和香港等地区,中共党员从原来的几百人增加到1927年3月的9000多人,成为当时全国辖区最广、党员人数最多、组织机构最健全的地方党组织之一。陈延年被誉为广东党组织“开疆辟土的拖拉机”。
陈延年深入联系群众,是劳动群众的贴心人。他到广州不久,就深入到铁路、码头、兵工厂和街头开展工作。当了解到广州手车夫人数众多,受压迫最深,又是城市交通的主力队伍后,他主动学粤语,一有空就与沈青、周文雍等同志前往万福路和大南路等处的手车夫馆,与手车夫一起拉车。他身体魁梧,黑红的脸上长满疙瘩,穿上工人衣着,谁也看不出他是个留过学的知识分子。他拉车速度快,赚的工钱也多,这些工钱全都交给工友,解决患病工友的困难。他还教会工友们用集体力量应对警察的欺负。工友们都亲昵地称他为“老陈”,但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广东区委书记。在陈延年的领导下,广州手车夫工会很快吸收了一万多名工人参加,成为广州工人代表会的基本工会之一。在后来的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等斗争中,手车工人表现得极为坚决勇敢,这和陈延年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陈延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不替个人打算。有同志很关心他的婚事,要给他介绍对象,他总是推说工作忙、无暇顾及。为了不浪费时间,他要求自己不闲游、不看戏、不照相、不上茶楼、不讲衣着、不作私交,被人归结为“六不主义”。陈延年也是一位具有高度警惕性的革命者,他的“六不”都是从党的利益出发的。他不照相,并非性格怪僻,他常对区委的秘书长说,“在复杂的斗争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照相,就等于留下痕迹给反动派,方便了敌人的破坏。我们的党还是没公开的。”为了不给敌人留下痕迹,他不到公共场所活动,当听到别人议论,他总是笑着说:“为了革命,应该这样。”
1927年6月,陈延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惨遭杀害,时年29岁。陈延年牺牲后,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布尔赛维克》发表了悼念陈延年等同志的文章,表彰功绩,激励后人。“陈延年是粤港无产阶级有力的指导者,他是中国共产党两广区书记,他不仅策划粤港的大罢工运动,即镇平杨刘、肃清广东、建立国民政府及北伐等南方重大的有意义的革命设施,他都直接间接有积极的助力。”陈延年的牺牲,使中国无产阶级从此失去了一个勇敢而有力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从此失去了一个忠实而努力的战士。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