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
南方网 2025年3月25日 作者:陈贵明
1937年春,广州部分学校派出代表成立广州市学生抗敌后援会(简称“学抗会”)。该组织是在国共合作背景下,由国民党官办的学生团体,其用意在于借该组织发挥全市学联的作用。广大学生起先不愿加入,“学抗会”的工作一直未能顺利开展。
七七事变后,中共广州市委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决定改变策略,停止原有的地下学联的活动,转而利用“学抗会”的合法名义进行学生工作,积极争取把过去学生抗日活动的秘密、非法方式转为公开、合法方式,从而组成统一的学生抗日救亡团体,促进广大青年的团结。
从1937年暑期开始,按照中共广州市委的要求,中山大学的杨瑾英,勷勤大学附中的陈能兴,中大附中的陈恩、吴凤珠,大中中学的黎民伟,市一中的陈良堡、朱醒良(朱荣)等一批中共党员陆续参加“学抗会”。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掌握了组织股、宣传股等主要部门的领导职务。陈能兴还当选为“学抗会”常委,经常周旋于陈宗周等国民党等头面人物之间,对他们施加影响,反映广大青年学生的意见。“学抗会”的实际工作逐渐为中共党员所掌握。中共广州市委还在其中建立党支部,陈能兴为支部书记。陈能兴向陈宗周等人提出,在抗战全面爆发的背景下,仍用“抗敌后援会”的名称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经多次磋商,最后国民党广州市党部同意采用“广州学生抗敌救亡会”的名称,简称仍为“学抗会”。
“学抗会”一般以学校为单位参加,但也允许少数以个人名义参加。勷勤大学、中山大学、中大附中、市一中、市二中及女中、执信等校的学生自治会或学生团体,都是“学抗会”的主要团体成员。在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成立之前,“学抗会”是广州最大的青年抗日团体,组织各校学生进行抗日巡行、宣传等抗日活动。
1937年12月,在一二·九运动两周年纪念会上,各青年抗日团体中的中共党员,根据中共广东组织关于建立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省青年统一战线组织的指示,倡议成立广州学生的统一组织——广州学生抗敌联合会(简称“学抗联”)。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也想趁此机会重新掌握对学生的领导权,同意以“学抗会”作为“学抗联”的筹备处。12月30日,在陈宗周主持下,广州学生抗敌联合会正式成立,由各校选派代表组成“学抗联”理事会常委。
在筹建“学抗联”的同时,“学抗会”还作为重要的发起团体之一,参与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的筹建工作。1938年1月1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正式成立。之后,“学抗会”的名称不再使用,而“学抗联”则与“抗先”配合开展工作,如1938年寒假组织大露营活动;1938年5、6月间日军飞机轰炸后,发动青年学生参加救护工作;八一三抗战一周年之际,发起八一三献金活动等。
1938年暑假,日军对广州进行第二次大轰炸后,各校陆续疏散,大多处于停课状态。各校的抗日活动积极分子大都转到“抗先”中去。在日军侵占广州前夕,这些积极分子又都随“抗先”撤出广州,“学抗联”随之结束。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