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英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市场所副研究员
对标国际大都市,高质量发展夜间经济
南方日报 GC02 | 广州观察·观点 2020-06-12
张小英
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下午6时到次日早上6时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当前,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支撑经济平稳发展。
夜间经济的健康发展,丰富了城市服务供给,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活力。近年来,国家及地方相继制定发展夜间经济的政策与措施。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其中第十二条指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上海、北京、重庆、深圳等城市也纷纷推出发展夜间经济的创新举措。
纵观国际,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夜间经济发达,形成了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东京六本木、新加坡乌节路等国际知名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夜间消费,不仅为城市经济做出了贡献、增加了就业岗位,还激发了城市消费活力、提升了国际消费中心的知名度。
夜间经济发展由来已久,广州早在1984年5月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算得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夜间经济的1.0版本。广州依托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长期形成了深厚的夜宵文化,实现了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阿里新服务研究中心、阿里数字文娱与新媒体研究中心、高德未来交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数字点亮夜经济(2019)——透过数据看12城市夜经济》显示,广州夜经济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夜间观看电视剧时长、夜间网购占比、夜间直播数量、夜间出行活跃度等指标位居各大城市第一位,夜间商户支付活跃度排名第二位。
不过,对标国际大都市,广州夜间经济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夜间经济构成中餐饮服务、逛街购物等项目占比较高,高品质的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博物展览等服务项目相对匮乏、业态单一,夜间经济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夜间经济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优化夜间经济布局。围绕千年商都、岭南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等主题,推动有关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落实落地,规划建设一批彰显广州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精心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商圈和一批精品文化项目,提升"一江两岸"夜间景观品质,优化夜间经济功能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夜间经济空间格局。
其次,打造夜间经济品牌。顺应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升级趋势,丰富夜间经济产品供给,推动重形式向重内容、重体验转变,鼓励博物馆、体育馆、音乐厅、景区、商家等多方市场主体丰富夜间消费项目,打造"食、购、娱、游、体、展、演"等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夜间消费场景,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满足市民多层次消费需求,依托数字技术打通线上线下场景,打响"广州之夜"品牌,提升国际旅游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再次,营造夜间经济氛围。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夜间经济与美食之都、直播电商之都、城市商旅文发展相结合,精心策划夜间主题性文化娱乐活动,联合互联网平台发布"夜间经济活跃指数"等,活跃夜间经济氛围。依托数字化营销推广渠道,如借助网红直播等方式,营造夜间消费的良好氛围。
最后,有序规范夜间经济发展。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制定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的交通、卫生、治安等领域配套管理细则,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加强夜间经济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优化城市公交、地铁晚间线路站点设置并延长夜间运营时间,优化夜间停车网点布局及夜间停车服务,提高夜间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交通便捷性,满足市民夜间出行需求。推进5G等数字新基建项目建设,加强WiFi覆盖率及城市智能管理系统等建设,保障电力供给提升城市夜景灯饰效果,加强夜间环境卫生、治安保障工作,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夜间经济发展环境。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市场所副研究员)
原文连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06/12/content_7887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