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超大城市交通检疫防疫的“广州探索”
2020-02-25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学习强国 广州学习平台 2020-02-24 作者:宁超乔 刘世源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白云机场年客流量高达7000万,居全国第三;广州南站是华南最大交通枢纽,全市地铁线网总里程478公里,居全国第三,人流众多。同时,广州又作为流动人口超过900万的一线城市,复工后返程人员的涌入,使广州交通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复工复产阶段,广州市委市政府、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和全体市民的抗疫压力巨大。


2月10日,是广州节后复工的第一天,截止至当日0时,广州共累计确诊新型冠状肺炎病例313例。截止至2月23日0时,广州复工13天,全市累计确诊病例345例,复工后新增病例32例,其中2月17日至20日连续四天新增病例为0。受新冠状肺炎潜伏期长的影响,2月23—24日也在当地人口中又发现了几例,但总体来说,效果良好。


这一系列数据,对于在节后返程浪潮中的广州实属不易,这一成效离不开广州全面覆盖的交通检疫网络的功劳。疫情爆发以来,广州迎“疫”而上,迅速打响交通检疫联防联控保卫战,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力促复工复产,为超大城市交通检疫作出了有益的“广州探索”。


快速启动交通测温检疫,建立健全交通防疫机制


1月20日,国务院将新型冠状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同日钟南山院士通过央视确认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广州迅速作出反应。


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交通领域测温工作。1月21日,广州紧急启动交通枢纽站场测温检疫工作,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率先开展交通领域测体温工作。1月21日下午5时开始,在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各客运站、21个公路客运站启动旅客体温监测工作,对发现体温异常的旅客做好登记,并根据市卫生防疫部门指引进行处置。同日,广州地铁率先把防护措施提升为最高级别,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首个提升为防疫措施最高级别的地铁。在全线网14条线271座车站所有出入口落实体温监测,设置隔离区,要求所有乘客必须戴口罩进站。


二是建立健全交通防疫机制。1月21日,广州市交通部门制订《广州市交通运输局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工作方案》,同时积极组织专家编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疫工作一线处置指引》《广州地铁重大公共卫生防疫应急手册》,为防疫工作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防疫工作操作指引。次日,广州交通部门制定包括机场、铁路、地铁、公交等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的责任,建立健全的交通防疫机制,将交通检疫组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逐项分解。同时,建立联络机制,收集、协调解决各单位碰到的工作问题。


编织三张检疫网,牢筑细密防疫线


疫情防控是场阻击战。严防死守的当务之急就是阻断病毒蔓延传播,不仅要速度,也要有力度。广州认真落细落实对外交通检疫网络、市内交通检疫网络、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体温监测网络“三张网络”,紧紧围绕“保畅通、保重点、保服务、保安全”的要求,确保城市交通正常运行,为市民和返程人员的出行保驾护航,坚决防止疫情通过交通运输工具传播。层层防控的交通防疫网,为广州筑起细密牢固的防疫线。


一是外防输入,强化外联通道的联防联控。自广东省启动一级响应以来,广州市交通部门积极协调各方,加强火车站、机场、公路客运站、港口等交通运输通道的防疫。1月24日以来,全市34条高快速路163个收费站共设置了192个体温检测点,国省道设置了22个、城市道路设置了8个体温检测点,共计222个体温检测点,均实施24小时工作制,实行“逢车必查、逢人必检”,做到高快速路出口、市际道路全覆盖,切实“防输入”,降低疫情扩散风险。对环穗的国、省、县、乡、村道路开展全面排查,对接属地街道、镇、村力量,扩大防控覆盖面。同时,积极督促相关运输企业做好车辆和场所消毒及工作人员自身防控工作,落实湖北等方向公路客运班线及跨省包车停运工作;会同商务、港务、海关等相关部门做好出入境口岸联防联控工作。


二是内防扩散,做好城市公共交通检疫工作。全市826条公交线路配备了1.4万个手持测温仪,确保每台车和每个公交站场至少配备一个测温仪。各有关单位在防控中不断总结、改进,与卫健部门建立联动制度,优化处置流程,制订《公交站场及公交车营运途中发现发热乘客处置指引(第一版)》,有力指导行业驾驶员、站务员等从业人员在公交车辆运营过程中快速高效处置发热乘客。同时,地铁全线网271个车站已启用的安检口均设置了测温点,实现测温全覆盖。


三是做好公共交通从业人员排查监测和交通设施消毒工作。组织企业对公交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湖北籍人员、有湖北籍亲戚来探亲人员、近期去过湖北的人员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处、不漏一项”。同时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对防控疫情的认识,学习日常保健常识,掌握科学防护知识,要求全市公交、地铁、出租汽车(含网约车)行业从业人员上岗佩戴口罩。


同时,做好车辆、站场的消毒工作。在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广州营运车辆由“日消毒”升级为“每周转班次消毒”。每天对全市公交车及总站、地铁站进行消毒,并督促企业做好上车乘客佩戴口罩的检查工作;每周转班次对车辆车厢地板、扶手、座椅等乘客频繁接触部位进行重点清洁,保障车厢内通风顺畅,空气流通,以高标准、严要求落实防控措施。另外,搭建四层出租汽车、网约车消毒网络,做好出租汽车行业疫情防控和车辆消毒工作。广州先后在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白云机场、广州南站四个交通枢纽站场和出租车、网约车密集途经且道路条件较好的路段,共设置9个集中消毒服务点,形成第一层消毒网络,全面覆盖航空、铁路“三站一场”门户交通枢纽,为全市出租车、网约车免费提供消毒服务。每个消毒点都配备了充足的消毒液和防疫宣传资料,由专业的消毒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消毒和在完成消毒后张贴已消毒标签。消毒一台车的时间控大约为3-5分钟,确保不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营。工作人员对每个消毒车辆的司机都会进行体温测量,并向司机发放《出租汽车营运途中发现发热乘客处置指引(第一版)》等防疫宣传资料,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消毒点还为尚未配备手持消毒喷壶的车辆免费赠送一个消毒喷壶和消毒液,以便司机在每单营运结束后能够自行及时的对车辆进行消毒。


另外,还有各企业设立并供全行业使用的34个共享消毒服务点;各企业利用自有场地设置的67个消毒服务点;以及司机利用手持消毒喷壶等工具,营运过程中及时自行对车辆进行消毒。通过4层消毒网络,可以保障全市所有出租汽车方便、快捷、及时地消毒。


充分利用新科技,高效防疫更安全


在交通检疫防疫工作中,广州充分利用新技术,用科技武装检疫工作,大大提高了检疫防疫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员接触,更加安全便捷。


一是公交人脸识别测温仪秒测温,可溯源跟踪。2月18日,广州部分公交线路在全国率先试点安装人脸识别测温仪。公交人脸识别测温仪可以自动检索乘客头像,锁定额头区域进行多点测温,并结合车门环境,屏蔽周边环境和人员的影响,测温精准度更高。乘客在乘车支付的同时系统将自动完成测温,终端同步语音向司机报送健康情况,并记录乘客乘车信息,最快1秒即可完成测温,无需司机干扰,可减少司乘之间的接触。驾驶员亦无须再分身扮演测温员的角色,可以专心驾驶车辆,从而提高公交营运的安全性。此外,公交人脸识别测温仪可以进行信息溯源、智能跟踪。通过设备,记录不同乘客的体温,实时回传数据到防疫后台保存,作为交通溯源跟踪的可靠措施。


二是地铁扫码乘车登记,精准溯源。2月18日,为配合做好公共交通防疫实名制与溯源工作,广州地铁在全线网和有轨电车列车上增设了“防疫乘车登记”二维码。该二维码设在车厢车门上方或列车长座椅上方等显眼位置,每个二维码均与相应的车厢号绑定配置。乘客上车后自愿扫码登记即可“定位”所在车厢。扫码登记便于在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后,及时追踪疑似或确诊患者出行轨迹,同时可以精准追溯同乘列车的乘客,并及时告知,进一步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精准度。


三是线上“入粤登记”,方便省事秒通行。为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运交通保畅工作,省交通运输厅、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在“粤省事”小程序推出“入粤登记”服务产品,广州交投集团大广高速省界联合检疫检查站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系统,用科技武装防疫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有通过大广高速进广东车辆均可通过“入粤登记”一键办理信息登记,完成“入粤登记”登记后,车主凭借生成的专用“二维码”,在经过联合检疫站时,可快速“扫码”完成信息登记,既减少现场登记时间,加快检测速度,又减少了现场检测登记时的接触,降低因接触感染进一步传播疫情的风险。同时,“入粤登记”还大大降低了基层一线检疫人员的工作强度,检疫站也可根据登记信息预测来车人员,合理安排检疫人员,为高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了提高应用的便捷性,省交通运输厅积极与百度、高德和腾讯三大地图运营商沟通协调,嵌入“入粤登记”入口,分别在距离广东省界100公里、50公里和20公里处提示“入粤登记”。在省外人员打开地图软件导航至广东时,导航页面会跳出“广东省规定入粤司乘需提前登记,方可进入”,用户点击“去填写”便可以直接跳转至“入粤登记”应用页面填写相关信息。用户完成“入粤登记”后,在提交成功页就可将生成的二维码保存至手机,以防止因网络拥堵需要重新登录获取二维码的情况。


四是用“鹰眼”一扫,车辆轨迹全知道。广州大广高速省界联合检疫检查站现场,可以看到几个车道安全岛上均有警察摆放着一个三脚架,上面各安装着一部手机,摄像头对着前进的车流。原来这是警方运用手持移动缉查“神器”——“鹰眼”车辆缉查系统,通过扫描车牌,可以秒识路过车辆的信息,了解其是否经过疫情高发地区,从而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判断。


五是运用大数据监测,严控车厢满载率。为做好复工复产的公交服务保障,同时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广州市交通部门逐步调整公交线路的发班水平,通过大数据,监测公交客流变化,实时动态调整各线路的发班密度,将车厢满载率控制在50%以下,降低车厢人员密集带来的病毒交叉感染风险。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保障市民出行。


实事求是保障通行,逐步调整测温检疫点


随着一系列措施推出落地,坚定宣布“不封城”的广州坚决落实“一断三不断”,即“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和“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不能断”。


一是开辟应急救治和防疫民生物资配送绿色通道。全面保障应急物资、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的运输,着眼民生,开辟应急救治和防疫民生物资配送绿色通道。广州交警与市发改委、卫健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建立畅通的联络沟通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对外公布防疫运输交通保障服务电话(83118400),全天候24小时接受咨询求助,为防疫、物资保障企业的车辆办理“绿色通行证”,确保物资运送等应急保障车辆优先通行。


二是逐步调整测温点,科学有序保障复工人员返穗。2月20日0时起,广州将全市222个体温监测点调整为保留越秀、海珠、天河、白云等区内54个高快速路收费站64个体温检测点。按照广东省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广州决定自2月22日0时起,全面撤销市内暂保留的54个高快速路收费站体温监测点。保障交通顺畅,科学有序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41517837039801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