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
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谈 | 在不确定性中增强广州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在不确定性中增强广州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 杨再高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迈向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加上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及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势必也将给广州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及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可阻当,在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广州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发展的优势仍然突出,未来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压力和挑战,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广州,关键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经济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部署,充分挖掘和发挥广州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的难题,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增强经济新活力。
● 在不确定性中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的优势仍较突出
广州地理区位优越,有2230多年的建成历史,曾是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中国第一大港口、世界贸易大港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外贸曾居全国首位,"十三行"闻名世界;解放以来,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开拓进取、追赶超越,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积累了综合经济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不确定性中增强广州经济发展活力的优势,源于历史积累的深厚根基,源于现在的奋斗前行,也源于未来的光明前景。
“千年商都”经济基础雄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进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成为与时代并跑或引领时代的超大城市,为中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万亿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736倍和133倍,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第四位,已是全国及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55万元(按平均汇率折合2.35万美元),是全国的2.4倍和广东省的1.8倍,高于北沪津等超大城市,按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广州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
第124届广交会时的场景
在经济发展同时,广州城市建设及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广交会、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等重大展会、赛事活动先后举办,白云国际机场、南沙港区、大学城、珠江新城、高速高铁地铁网络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使用,促进了广州城市快速发展和综合功能持续提升,为建设国际大都市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格局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充实了广州经济发展的家底,是广州经济抵御风险挑战和稳中求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及经济活力凸显。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千年商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全球一线城市,具有经济发展的多方面优势。广州市域面积74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00万人,地理区位优越,发展空间大、腹地广阔;
作为全国综合交通中心,拥有国际化的空港、海港、信息港、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及互联互通国内外的各种网络,综合门户枢纽功能突出;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中心城市,经济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名符其实的花园城市,山城田海的空间景观,宜居宜业宜游。广州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善、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活力充足;2019年尽管受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及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但广州经济运行是总体平稳、稳中向好,GDP达2.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速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及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产业集群不断集聚,新动能活力展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速,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和高端产品进出口占比提升,老城市的经济新活力凸显。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中,广州营商环境综合评分在全国主要城市名列第一,等等。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及经济活力,给在不确定性中的广州经济发展带来崭新活力,也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
当前预期之外的疫情、全国及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和世界大变局的不确定性,这些势必也会给广州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及经济发展韧劲足的大势没有改变,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将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广州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前景光明。
展望未来,我们拥有党的坚强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及现代化的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完全有充足支撑条件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为广州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的重要嘱托和要求,也是广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过去一年来,广州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总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市、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经济发展实现了初步出新出彩,老城市不断展现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和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政策机遇倾斜,“四个出新出彩”政策落地,纳入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样本城市,迎来增强经济新活力的利好。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已明确未来广州是要建成具有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以及在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大格局下,预示广州经济发展的机遇仍多、前景看好。
● 在不确定性中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新活力
面对当前疫情可能对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全国及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广州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适应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发展,把握好经济发展的长期大势和机遇,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充分发挥和挖掘经济发展的优势,变压力为动力,深入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一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也是世界各国及国际城市产业竞相发展的新领域。
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默克广东创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应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以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知识城、南沙自贸区、空港经济区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5G产业、大健康产、现代供应链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和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构筑广州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新引擎,培育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赢得国际产业竞争的主动权,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二是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活力。
应深化“三去一补一降”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建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集聚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海洋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物流会展、文化创意、健康养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交通运输、卫生防疫、教育等服务业,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整合,促进现有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机器人餐厅
采取有效举措在生物医药、智能装备、金融服务等产业领域重点培育发展几个世界500强企业,持续提升广州的支柱产业、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和质量,形成引领支撑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产业体系和新龙头企业体系,培育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和现代服务业强市。
要抓住中国内需及消费潜力巨大、高消费人群不断增多和即将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机遇,完善消费环境,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和网络平台经济等,培育消费品牌,集聚国内外消费人群,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强化消费和内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
三是增强产业及经济创新新活力。
创新是产业及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现经济新活力及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靠创新推进来实现。未来广州要发挥科技教育中心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中新知识城将打造世界首个“空中T台”
加快打造“一区三城十三节点”载体,重点加快推进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扩区)、未来科技城(以大学城、琶洲地区、国际创新城及周边区域)、南沙科技城四大科技城建设和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科创平台,高标准推进香港科大广州校区、华工国际校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大企业,打造国际人才枢纽及建设人才强市,建设以企业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型创新生态网络,携手加快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珠江西岸科技产业创新带及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强市,不断增强广州产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要学习借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上海建设临港新区、海南建设国际自由港、河北建设雄安新区等新特区改革开放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及经验,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新区、广州开发区、空港经济区等复制推广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有关改革开放经验和政策,高质量打造区域经济新动能。
四是增强经济环境新活力。
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入推进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和珠江口两岸城市合作,合作推进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和泛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广州城市能级。
以南沙自贸区扩区和广交会创新发展为重点依托,建设新的国际会议中心和国际会展场馆,打造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平台和“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争取举办更多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活动,拓展国际“朋友圈”,提升国际交往功能。
广州南站商务区
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双区驱动”为引领,以建设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吸纳利用外资及高端要素资源,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密建设广州到全省及泛珠三角区域重要城市的高铁网络,加强广州港与周边港口的整合和国内外港口的深度对接合作,加快以5G网络为重点智慧城市和国际信息网络建设,提升广州综合门户枢纽功能。
以城中村、河涌、批发市场和城郊结合部整治为重点,以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为根基,增强城市规章制度执行力、协调运行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灾害及应急管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民群众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广州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应科学评估疫情对广州经济的影响,及时出台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补贴救助餐饮住宿、旅游文娱、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受损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深入推进减税降费,鼓励激励扩大消费和内需,提振投资者及企业家的信心,加大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投入等,全方位削减疫情及不确定性环境给广州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