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大湾区是“海水”和“河水”的衔接带
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与大湾区发展”在北京、广州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看来,深圳河两岸,北面是内地的制度,南面是香港的制度,北面是“河水”,南面是“海水”。而大湾区则是两套体制并行的衔接带。
“在新发展格局下,包括香港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相当于双循环的衔接带,从未来视角来看,这里是全球金融、技术、人才竞争的最前沿,它当前的重要性超过了过去40年。”肖耿说。
肖耿进一步解释道,目前,香港已经有完整的基于港币的离岸市场制度体系,而内地是人民币的在岸市场体系,如果说人民币体系是“河水”,港币体系就是“海水”,粤港澳大湾区即为中间的衔接带。
肖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制度多样化与制度创新的沃土,但需要复杂开放的大系统思维框架。特别是,需要利用香港的制度优势,吸引和培养科技、金融人才,利用好大湾区的土地和劳动力。
“作为衔接带中的一员,香港具有最好的条件与全球开展贸易合作。”肖耿说,衔接带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衔接,因此,香港和内地两套体系要并行,同时存在一个物理空间。
“生产要素流通如果能够畅顺,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它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重要。”肖耿提到,衔接带如何衔接,就是招商引资、发展基础设施。在最近印发的深圳前海扩容和香港北部都会区方案中,扩大了香港的物理空间,能够吸引全球顶尖的人次和跨国公司来香港,把香港和深圳的未来结构性地捆绑在一起。
“从整个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层面来看,香港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应该在国际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肖耿看来,深港合作可以不走一体化,但需要双体系并行。内地巨大市场的空间和能力,可以帮助香港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不仅使得香港扩容,也让大湾区受益。
【南方+记者】钟晓宇 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