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 在广州举办
论坛现场
南方网讯 (记者/杨智明 通讯员/穗社科宣)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广州通过视频连线同步召开。
本次论坛以“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与大湾区发展”为主题,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创新和数字化司、世界银行、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澳门城市大学、香港金融学会等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国内外近30位专家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迈向中国经济新格局的宏观战略、宏观政策、中国经济新格局与大湾区发展等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致辞演讲中指出,举办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旨在发挥智库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讲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重点阐述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
谈大湾区建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郭跃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广东省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目标,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不断增强广东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认为,从短期看,沿珠江口周边的内湾地区仍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经济、平台最密集、最集聚的地区,但是外湾地区也得到较快发展。从中长期来看,内湾地区要素资源外溢效应将不断显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将更加均衡,共同富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交通互联互通是支撑和导引经济发展重要手段。响应大湾区经济发展新趋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和都市圈间交通一体化、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交通一体化、内湾地区和外湾地区交通一体化,促进不同交通网络实现多网融合和智慧共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大联通的新格局。
谈广州未来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在论坛主旨演讲中,以“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从经济新动力、城市新格局、改革新优势、社会新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广州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期待:做人民城市的代表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推动者、新时代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者、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者和国家“双碳”战略行动的先行者。
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结合最新研究,分析了判断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几个方面,比如:是正和博弈还是零和博弈?是否依据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制定政策?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时,是过度融资还是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
他认为,促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有四个着力点:第一,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提供金融支持。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的模式,优化和增强金融的供给,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现代的科技金融体系。第二,发展绿色金融。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的作用,通过监管和产权的明晰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发展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第三,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从增加资金支持规模、优化资金分配结构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第四,增强金融普惠性。要通过相关的立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通过改善普惠金融监管的状况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性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编辑:唐巧燕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outhcn.com/node_268bf5814b/2c46deb6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