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形成“前台后室”新模式
南都讯 记者冯芸清 实习生李晓昕 目前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形成了“前台后室”新模式,从以往“前店”在香港,转变成在前海设立“前台”接单,再到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办公室里去运作处理。
2021年12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广州通过视频连线同步召开,主题是“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与大湾区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在演讲中表达了上述观点。
叶嘉安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前店后厂”模式已经开始衰退。珠三角的高科技产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10多年间快速发展,正在形成区域层面上完备的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系统,以及兼具内需和海外市场的混合型目标市场,发展动力已由过去的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香港参与珠三角新一轮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港资企业跨境直接投资以及其作为国际窗口的独特角色,由此形成“前台后室”新模式。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则认为,从短期看,沿珠江口周边的内湾地区仍是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经济、平台最密集、最集聚的地区,但是外湾地区也得到较快发展。从中长期来看,内湾地区要素资源外溢效应将不断显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将更加均衡,共同富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
覃剑还认为,交通互联互通是支撑和导引经济发展重要手段。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和都市圈间交通一体化、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交通一体化、内湾地区和外湾地区交通一体化,促进不同交通网络实现多网融合和智慧共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大联通的新格局。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发表主旨演讲。
面向未来,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的广州也承载着新的期待。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提出,广州未来要做人民城市的代表者、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推动者、新时代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者、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者和国家“双碳”战略行动的先行者。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创新和数字化司司长马尔科·卡米亚从全球的角度分析道,中国巨型城市区的兴起,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将技术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良机,可借此强化生产集群和价值链,并将巨型城市区和全球供应链联系起来。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将继续成为创新和经济活动的源泉。
编辑:冯芸清
原文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1121163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