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赵安然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


陈雅涵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赵安然 陈雅涵: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双向赋能
2025-11-17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编者按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万众期待的十五运会,已于11月9日正式拉开帷幕。这是粤港澳第一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社会各界期待的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会,更是一场促进区域融合、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盛典。围绕十五运会背后的三地融合、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文化交流、志愿者服务等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期《理论周刊》特邀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文解读,敬请关注。


当前,“跟着赛事去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流行的旅游方式,如由国际级赛事催生的巴黎“奥运游”、北京“冬奥游”,以及国内赛事“苏超”“村BA”“村超”等助推的现象级旅游文化,都是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全新演绎。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等重磅文件,为文旅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据预测,体育旅游产业到2026年总规模将达3.88万亿元,有望成为拉动区域经济、优化城乡结构、丰富体旅消费的重要引擎。


在这股“东风”之下,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正逐步形成双向赋能的机制。在此背景下举办的十五运会,将成粤港澳三地推动赛事与文旅双向赋能的关键机遇。


体育赛事成为促进城市旅游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着眼于研究体育赛事与经济效应的关联性,对于体育赛事促进举办地的旅游、消费、产业发展,学界和业界已有共识。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拉动京津冀文旅消费超500亿元,带动我国2021—2022年的冰雪休闲旅游收入4740亿元;杭州亚运会带动浙江全域旅游收入增长23%;贵州“村BA”以赛事激活乡村文旅经济等,都是鲜活的案例。


研究表明,体育赛事兼具外显性和内生性的刺激因素,对文旅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即激烈的竞技氛围、沉浸式的观赛场景、知名的体育明星,让体育赛事成为与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主题乐园、历史街区、城市地标等并存的旅游吸引物。观众基于愉悦感、沉浸感等个体感受作出“跟着赛事去旅游”的行为,促使全民旅游需求正从游山玩水、增长见闻,向体验获取、情感满足转变。


文旅融合拓宽体育赛事的消费场景


关注体育赛事对文化旅游赋能的同时,也需要看到我国丰富的文旅资源和旺盛的旅游需求——2024年末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8%,入境游客13190.2万人次,同比增长60.8%;全国A级景区接待游客67.6亿人次,总收入4814.2亿元,文旅产业已被定义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欣欣向荣的文旅消费市场为体育赛事创造出体验新场景、传播新热点和消费新动能。如“苏超”举行期间,线上网友深挖名菜、名人和诗词,带动“盐水鸭”“南通早茶”等预订量翻倍;线下旅客通过中场欣赏“非遗展”、购买“观赛+游览”套餐,从而激发了文商旅体的“乘数效应”,为2025年赛季创造超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


游客体验成为双向赋能的价值锚点


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逐步形成了互动共生、价值共创的双向赋能机制,而当中的锚点应是“游客体验”。在传统价值链条中,赛事旅游与观众游客之间是“卖门票”和“买门票”的简单交易关系,但在双向赋能价值链条中,赛事和文旅需要共同导入资源、营造场景,以体验驱动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从而延长消费链条,促使城市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重效益叠加。


需要注意的是,办赛城市既要保障比赛顺利举办和观众旅游体验,也要考虑当地居民和企业利益平衡,对城市治理来说是一场高难度、高强度的“锻炼”,考验治理者的施政智慧。因此,城市的精细化、高水平治理能力是赛事和旅游双向赋能的重要保障。


十五运会成为双向赋能的生动实践


十五运会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一次独特机遇,将成为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双向赋能的最佳实践案例。


据预测,来自全国的27300名运动员、30000名赛会志愿者和3000名记者将参加十五运会。最近一周,同程旅行平台上与十五运会相关的交通及住宿产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近4倍,广州、深圳搜索量分别周环比增幅超40%;香港方面也预计将吸引超10万人次旅客。


为迎接巨大客流,粤港澳已陆续推出数十条特色旅游线路,串联各地文旅资源,涵盖广府文化、潮汕美食、客家风情、滨海度假、都市观光等多重主题,构建出以体育为纽带、串联起大湾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新融合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运会比赛场馆也成为热门“打卡点”,其中新开放的广东体育博物馆尤其有吸引力,为观众生动勾勒出广东深厚的体育文脉传承。


(作者分别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赵安然、城市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雅涵)


《南方Plus》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