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孙占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孙占卿:​重塑商业街区:从零售中心到商旅“雨林”
2025-11-06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方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作者:孙占卿  


编者按


近日,《广东省特色步行街(商圈)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正式发布,为透视广东商业活力与消费趋势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个风向标,量化评估了各地商圈在业态融合、消费体验、文化特色及智慧运营等方面的综合水平。


在当前着力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能的关键时期,广东商圈如何超越传统的购物场所,向沉浸式、复合型、地标性的消费空间跃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为此,我们特邀多位业界专家,围绕报告进行深度解读与点评,共同探究驱动商圈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商业街区被定义为“购物中心”,不仅带来发展同质化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卷入电商对零售业的冲击大潮。当前需求分化和体验式零售兴起,带来商业街区重新回归生态多样性的契机,应该加快模式创新,推动商业街区向体验式、敏捷化转型。


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商业活动的核心载体,具备稳定空间、服务于人的需求和业态多样性是其根本特征。第一,稳定的空间是商业活动聚集的前提,商业街往往是一座城市的地标符号,上古在城中围起一个小区域作为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称作“市”,有了市,城才突破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功能,变成今天意义上的“城市”。第二,满足人的需求是商业街区的核心使命,《周官》提到都城甚至要一日三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可见当时商业街区功能规划的精准性。第三,业态多样性是街区集聚效应的关键动力,丰富的业态不仅可以提供“一站式”消费,避免单一性风险,还可以在不同业态之间形成乘数效应。工业化过程带来的购物需求膨胀,使多数商业街区遗失了它的多样性DNA。


改革开放以来,“购物中心”见证了消费品从稀缺到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抑制了商业街区的多样性和空间想象力。有关电商报告显示,2024年网络途径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中占比达到27.6%,传统商圈面临客流锐减、高运营成本以及“展厅效应”(消费者在店内体验后选择在线购买)的多重挤压,陷入同质化困境。在这一过程中“零售”被当作商业街区的灵魂,空间是其躯壳,随着零售一点一点被拿走,“空间”陷入衰退。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零售业只是特定阶段的过客,空间才是商业街区的本体,有空间才能承载丰富的服务、人流和消费。电商的兴起意味着消费品市场进入过剩和高标准化阶段,商业街区则面临新的空间开发使命。


新冠疫情后,许多传统商业街区通过转型成功实现了人流量恢复和经济可持续性,这些转型强调从单一零售导向转向混合用途模式,整合文化、休闲、社区和数字元素,以增强街区的韧性和吸引力。一是空间功能混合开发,纽约第五大道聚焦于从纯零售向体验式目的地转变,将街区从纯奢侈购物区转向艺术和餐饮综合体。2023年后,街区引入弹出式商店和增强现实(AR)互动空间,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延长了访客停留时间。二是打造生态矩阵,提高体验感,广州北京路步行街通过集聚1220多家品牌,打造零售、潮玩店、动漫馆、演艺空间等新兴业态,联动广式早茶、老字号和珠江夜游等文旅资源,实现了文商旅融合的新消费模式。三是打破线上与线下分隔创新零售模式,不仅传统零售有上网需求,新型电商也有落地的需求,最近巴黎BHV和老佛爷百货吸引中国跨国电商巨头Shein入驻,不仅为传统百货带来了年轻消费者,还通过即时试穿提升了整体人流量,反映了传统零售和电子商务双向奔赴的趋势。


商业街区应该积极回应市民需求,重新建构适应城市生活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一是打造“雨林式”业态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隐喻源于生态经济学,将街区视为动态系统,强调多样化可缓解单一零售模式的脆弱性,结构异质性可产生生产率溢出效应,并减少对单一部门的依赖。“雨林式”生态鼓励多种业态如零售、酒店、文化机构和初创企业实现共生互动,促进整体韧性和创新,例如手工店铺与科技体验场所的互补,通过客户流量和创新产生乘数效应。


二是深化价值链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体验业态。城市商业区正从单一零售功能转向混合用途开发,需要将街区价值链视为网络化系统,纳入多样利益相关者以提升街区吸引力,例如将购物与餐饮、文化和数字互动整合,以提升可持续性和吸引力。在商业街区引入街头篮球等运动场景和茶道、泥塑等传统生活方式体验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运动品牌和汉服等零售业态。


三是深化空间的敏捷性开发,推动街区从零售向文化枢纽转型。通过敏捷开发实现场景的快速转换,增加定期季节、节日、主题活动,维持商业街区话题性,激发用户创作短视频等社交媒体传播内容,提高街区的媒体曝光率,推动街区从静态零售空间转向城市休闲目的地。通过有效提升商业街区的人流量,促进商业街区零售、休闲等业态的有效增长。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


《南方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