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兰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研究员
南方日报 2024年5月24日 作者:陈翠兰
近年来,广州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实施“强区促镇带村”,通过“一区一策”“一镇(街)一策”,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发展之路。培育形成了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等特色镇,建成了一批全国全省经济强镇,16个镇入围“2024镇域经济全国500强”,7个镇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名单。
在发展镇域经济上,广州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深化赋权强镇和强镇赋权改革,突出各镇资源禀赋和功能特色,镇域经济发展亮点频现。
一是镇域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各镇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广州市已累计创建了2个国家级、2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数量位居珠三角第一,有力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15家、170家和365家,居全省第一,农业龙头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健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粤字号”农业品牌数量也居全省首位。
三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建成了7条新乡村示范带,示范带将沿线镇村进行有机串联,既是景观带、休闲带,又是产业带、富民带,融合产业发展、休闲观光、科普研学等多种功能,打造了乡村建设的“广州样板”。
毋庸置疑,镇在“百千万工程”中处于中间环节,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农村,地位极其重要。既是未来广州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又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的承接之地,更是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筑牢和夯实的基础底座。因此,必须强化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强化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把镇打造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增长极,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一是强化产业培育,提速镇域经济跃升。立足各镇资源禀赋基础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持续培育壮大乡村新业态,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瞄准新质生产力开展招商,吸引一批高质量项目进驻,优化提升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园区功能配套,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示范园区。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镇名品。
二是把镇打造成城乡要素流动重要节点。镇是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纽带,是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天然载体,必须强化中心镇的资源承载力和吸引力,深化赋权强镇和强镇赋权改革,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让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带动城乡经济循环,进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融入城市整体经济循环体系。
三是增强镇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提升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推动镇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重点关注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养老设施,提供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镇服务规范便利化和标准化建设。
四是建设美丽圩镇,着力打造优质生活圈。持续推进美丽圩镇和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不断提升美丽宜居水平,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中心镇高端生活性服务的供给能力,增强对高端人才和资源的吸引力,为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