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郭艳华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郭艳华:以绿色化生态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2-12-12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方日报  2022年12月9日  作者:郭艳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引领,聚焦双碳目标,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以绿色化生态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长期目标导向下“倒逼”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的科学减排路径。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环境质量优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是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强化工业领域碳排放控制。三是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进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等领域技术创新攻关,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及产品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碳排放达标。


二、持续推进产业深度绿色转型


产业深度绿色转型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十四五”时期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建设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智能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努力构建优质高效、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和技术标准等刚性约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构建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三是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绿色供应链标准,对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物流商、回收利用企业等提出绿色化要求,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四是促进企业绿色化发展。紧紧围绕绿色、智能及清洁生产等重点,鼓励企业采用和推广绿色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生产设施、装备、工艺等进行绿色化改造。推动形成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绿色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建立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绿色经济体系。


三、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生态世界观,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


一是城市设计要引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既关注规划的物质性和技术性,又体现规划的人文性和自然性,给予自然在城市规划中应有的地位。二是城市建设要处理好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城市规模的扩张,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重大城市工程项目建设,一定要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三是城市管理要树立人与自然密切相联的思维。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统一纳入城市管理视线。


四、构建丰富均衡的城市生态绿化景观


城市绿化既是关系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观的系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坚持节约优先,量力而行,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数量和质量并重,节俭务实开展绿化建设。二是构建城乡空间均衡的绿化格局。城市建设尽可能拉开布局,通过绿带、绿网、绿色空间的营造和建设,合理地间隔各城市组团,使城市看起来疏缓有秩、流动有序、不拥挤、不杂乱。三是加强生态廊道建设。科学规划,发挥廊道承担生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市民休憩等生态功能,加强廊道与各个景观和生态区域的联系。四是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多维度开展立体绿化提升,从增加植物种类、色彩搭配、季节变化、空间立体层次等角度提高绿化景观多样性,营造观赏效果良好、特色鲜明的生态绿化城市景观。


五、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效能


要将生物多样性的多重价值纳入政策、法规、规划进程,从保护自然生态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一是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在严格确定自然保护区、湿地和生物栖息地边界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人的休闲、科普、游憩等需求,构建休闲生态空间网络,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融合发展。二是通过生境营造和生态修复,保障生态空间的安全和适应性。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兼顾休闲需求,在郊野地区提升生态空间开放性,使其可体验、可游憩,提升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居民获得感。三是严格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于普查认定的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必须严格保护,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于湿地和野生动物的影响,提升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本底环境和自平衡循环修复能力。四是研究建立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共享绿色保护和发展成果。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212/09/content_1004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