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柳立子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柳立子: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岭南文化意涵
2022-09-29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广州日报大洋网  2022年9月27日  作者:柳立子


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着展示传播和弘扬发展岭南文化的责任,应不遗余力地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上,贯彻岭南的人本哲学思想和素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充分运用岭南的文化艺术元素、特色风俗物产和民间工艺技术,充分体现能唤起城市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市民和游客体会到岭南文化意涵的魅力和活力。


以岭南文化人本哲学观为归依


人本哲学作为岭南文化的灵魂,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广州在进行公共空间建设时,应贯穿这条岭南文化“红线”,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打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注重表现富有活力的空间特征和环境气氛。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建筑外部空间的室外生活和活动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根本,更有意义”。广州以骑楼为主要建筑形式的传统文化商业区,就是以人本为核心思想构建的充满人情味和活力的优秀代表作。而时下一些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由高楼大厦、地下停车场和繁忙的机动车交通构成,各建筑物和功能区之间相距很远,步行不便,而且附近供外部逗留的公共空间不足,使人难以体验身处其中的愉悦和乐趣。


广州下一步应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要素,以不断适应居民生活结构变化和提高城市品质为目标,塑造多维复合空间环境,努力营造富有广州味、场所感和时尚潮的空间环境。



以岭南文化素朴自然为审美风格


有主题的城市公共空间容易提升城市的识别性,形成城市的文化意象,从而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场所感,使人更好地感知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广州应把“素朴自然”作为塑造城市风貌个性、注重整体感、强调协调性的一贯理念。


一方面,可以借鉴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和审美观念,既讲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又强调巧妙构思、丰富空间变化、开掘空间文化、提升空间内涵,从而有效避免当今公共空间设计的同质化现象;既讲究环境雅致,又力求功能实用,而不至于因雅而废实。


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岭南画派秉承的“宜简不宜繁”的审美情趣。讲究内涵、寓意和韵味,宜自然不宜过分雕琢,因地制宜、因势营造,精巧运用“自然”与“人工”,尽可能地做到自然协调、恰如其分、交相辉映、各得其所,不为了修饰而修饰,使自然景观与建筑、公共空间融合为一体。


以岭南文化兼收并蓄为特征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岭南文化都呈现出一种兼容的态度,以宽阔的胸怀拥抱东西南北来风。它的兼收并蓄浸润着一种世俗化的宽容精神。正是这种兼容特性,使岭南文化从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和络绎不绝的海外来客身上不断摄取营养。依赖这不竭的滋养,岭南文化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造着辉煌。


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发展,融合外来元素的多样性是城市生活常态,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广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满足城市景观多样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要求,以多样又不失个性的形式为市民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



以岭南悠久历史文化为呈现内容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


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有自成体系的独特生活方式,有别具一格的鲜明城市性格,有见证城市发展的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有口传心授、传承千年的民情风俗,有在地方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有在国家或城市发展史、文化史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岭南名人,还有各种岭南文化艺术及其新创作作品的现场展演,这些都应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着重展示和表现的内容。


只有通过这些载体符号的呈现,广州城市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人们才能更好认识岭南文化的内涵,才能形成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原文链接: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209/27/158532_54366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