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广州蓝皮书: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25)》:广州文旅市场活力迸发
8月4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25)》(下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2024年广州坚持稳中求进,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3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4.47亿元、7839.45亿元、22858.58亿元,分别增长1.0%、0.7%、2.6%。
蓝皮书指出,2024年广州旅游市场较快增长,实现文旅消费总额3528.23亿元,增长6.6%。入境游成文旅新引擎,2024年实现入境文旅消费35.70亿美元,增长33.2%,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501.11万人次,增长32.8%。蓝皮书建议,多维度促进文旅消费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一批优质商业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5+2+4”国际知名商圈体系能级。二是丰富消费场景。打造“世界粤菜文化体验中心”,创新“美食+粤剧”“旅游+电影”等融合场景,升级住宿消费体验,拓展多元业态,支持发展汽车营地、露营帐篷、水屋船屋、木屋树屋等旅游住宿新业态,支持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鼓励沉浸体验、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广州首演”品牌。三是培育特色旅游消费。围绕“羊城消费新八景”,加大“广州服务”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抓住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二届残运会、第九届残特奥会机遇,提升承接国际和全国高水平赛事活动软硬实力,推出“全运游”“广马游”“龙舟游”“邮轮游艇”等特色产品,拓展多元体育空间,拉动赛事消费,推动艺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拓展“观赛+旅游”“演艺+旅游”“演艺+体育”,进一步激发广州文旅经济发展活力。
蓝皮书指出,2024年广州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1949.50亿元、增长12.7%。蓝皮书建议,以更高标准提升城市交通能级,进一步提升国际枢纽门户功能。一是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大力拓展航线网络,高标准推进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二是增强国际航运枢纽功能,积极开拓远洋航线,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三是全力护航人畅通、货畅流,积极推行保障旅客通关顺畅六项措施和货运航班“好来快走”服务举措,带动“通关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变,持续提升广州“世界级窗口”的国际影响力。四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扎实组织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完善智慧物流设施网络,形成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智慧物流生态。
蓝皮书指出,广州人力资源市场呈现新趋势新特征。一是劳动力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劳动力学历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以来广州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供给占比实现三年连升,高素质人才储备增加,为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劳动力年轻化态势明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35岁以下的求职者占比为45.14%,较2023年、2022年占比分别明显提高5.60个百分点、11.04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需求相对平稳而科技服务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2022年-2024年制造业用工需求占比分别为29.22%、27.64%、27.98%,2024年比2022年下降了1.24个百分点;2022年-2024年科技服务业用工需求占比分别为11.22%、10.34%、13.63%,2024年比2022年上升了2.41个百分点。制造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用工需求变化与广州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实体经济“数智化”转型趋势相吻合。
蓝皮书指出,广州拥有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2024年广州市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产值约1800亿元,有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590家、中游整机制造企业188家、下游系统集成企业235家,已培育瑞松科技、明珞装备等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蓝海机器人、里工实业等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链条较为完备。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广州聚集了超200家核心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能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算力、算法支撑。三是汽车产业应用基础和潜力,广州已形成由10家整车制造企业、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和贸易企业构成的较大规模汽车产业生态,整车制造企业可以为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提供应用场景,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有关产品与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技术相近,自动驾驶技术领先厂商与人形机器人企业存在较大融合创新空间。四是医疗器械产业应用基础和潜力,广州地区医疗器械创新基础雄厚,有隆达、一康等龙头企业,以及梦辉机器人、澈泽机器人等外骨骼机器人企业,仿生手与灵巧手技术同源,外骨骼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躯体和四肢仿生机械结构技术近似,可为人形机器人的躯体和四肢结构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蓝本。
《广州日报新花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