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城市战略研究工作营第八期: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暨《城市战略研究》集刊创办研讨会”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顺利召开。研讨会聚焦广州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战略愿景,从全球视野、国家高度、城市特色的多维视角,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中心型世界城市的理论来源与依据、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与启示、中心型世界城市与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以及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设条件与路径策略等。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研究员主持此次研讨会并做引导发言。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以及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受邀发表演讲。
覃剑研究员在引导发言中介绍了《城市战略研究》集刊的创刊背景、创刊理念以及编撰思路等。集刊将突出战略性研究,重点关注世界城市、数字城市建设以及中心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等研究领域,汇集国内外城市发展战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载有理论深度、现实价值、前沿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学术成果,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介绍了区域发展研究所开展“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研究”的思路,包括拟开展研究的思路框架、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世福教授做了“广州的世界性及空间发展战略思考”的主题演讲。王世福教授指出,广州的世界性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海洋、贸易、语言文化的全球影响以及基于广布全球的华人带来的人际交往优势等。以全球华人的共鸣效应为主的外部推力以及以同根同源的岭南粤韵为主的内部聚力,是广州引领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动力。当前大湾区内部网络不断完善,多中心结构持续发育,外部联系持续强化,未来广州应立足大湾区,结合大湾区发展需求,打造世界的面向国家门户与海陆枢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覃成林教授做了“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主题发言。覃成林教授指出,国家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能够在国家城市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的城市,才有可能成长为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包括输出功能和连接功能,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优势主要是其连接功能,输出功能相对较弱。未来广州加快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应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谋求有利的战略地位,并且需要增强创新功能,重视全国性、国际性平台建设,同时尊重市场发现、市场创造以及市场选择在输出功能发展上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韩永辉教授做了“区域协调视域下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实践研究”的主题报告。韩永辉教授指出,广州通过引领广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带动大湾区科创合作走深走实以及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衔接等,强化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同时,在专利合作、各区空间联动、穗港澳规则标准衔接、供应链衔接水平以及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势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广州应进一步发挥中心区域辐射作用推动专利合作提质增量,引领用地资源精准导向推动区域联动招商引资,推动三地职业资格标准化互认打造穗港澳规则软联通高地,加快高水准交通物流体系建设推动数据赋能供应链升级,构建“双轮驱动”经济模式完善金融与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规划师许莉俊做了“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文化战略”的主题报告。她认为,中心型世界城市除作为全球人才、资本和知识流动的核心节点外,文化软实力也是识别中心型世界城市的重要维度。广州拥有历史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居民文化消费投入高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历史资源感召力不足、彰显度不够以及文化产业能级低等不足。可以借鉴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标杆城市经验,采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历史文化的传承活化、创新营造文旅场景、打造特色文化窗口以及开展文化双创活动等措施,提升历史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与吸引力。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仁寿教授做了“广州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设条件与路径若干问题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建设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城市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广州在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方面拥有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国际化基础扎实、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文化环境优越以及区域合作机会多等方面的优势。未来广州应明晰发展愿景,找准切入点,优化空间格局,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强化产业支撑,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优化城市规划以及加大力度扶持青年人才成长,进一步推动中心型世界城市建设。
区域发展研究所科研人员、科研处相关人员及部分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供稿:区域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