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新闻中心
会议报道 Home / 新闻中心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张跃国同志参加院办公室党支部“党组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活动
2023-02-27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2023年2月24日下午,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受邀参加院办公室党支部第一党小组“党组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活动,以“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为主题讲党课。办公室党支部积极探索“联学共建”的活动新方式、学习新形式,邀请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国际商贸研究所党员、群众、党外人士等相关人员共同参加。


张跃国指出,智库研究强调综合研判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综合研判能力又是战略谋划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很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很强大的基本功作为支撑,方法就是基本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键一点就是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或者唯物辩证法,具体说是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辩证统一,这个方法在任何领域都是适用的。


逻辑方法


方法就是力量,做研究、写文章逻辑要严谨,就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方法论。辩证分析法是逻辑思维过程的方法,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辩证逻辑在社会领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用,在政治领域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除了内部的构成要素,任何事物和外部都是有联系,没有掌握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就不全。中国古代也有朴素辩证法,但不是深入到内核,只是观察的一种现象,没有找到真正的动力。矛盾既有对立也有统一,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就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也不能只分析表面的要求,原因才是真正的矛盾所在,问题(现象)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找不到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点,就会造成原因与现象混淆,写的文章、做的研究一定是浅的。


历史方法


学校、书本上的知识是经过前人加工、提炼、总结而形成的,一般表现为专业知识或者理论。理论作为系统化的知识,是有特定条件下的真理性、科学性,是高度抽象的,如果不能回到具体、回到经验,不去对照现实,就不能说明和解释任何问题,体现不出价值。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强调,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第二部分是实践,就是理论要回到实践,或者说从理论到经验世界、现实生活,如果认识和理论没有回到实践,它就得不到检验和证明,也不能深化和发展。其中,第一部分纯粹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观察、感觉、印象,就是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是概念、判断、推理,就是理性认识阶段。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发展逻辑来说,我们相信从学校学到的理论、掌握的专业知识是对的、有价值的。但是,到底对不对,价值怎么体现,学习的目的怎么实现,还要拿我们掌握的理论、专业知识去分析研究现实情况和问题,做出研判、找到要害,进而提出对策和办法。这就是社科院正在做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主责主业。


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前端,即知识(理论)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分析研究现实情况和问题,前提是必须了解现实、掌握情况,一般都会去现场调研、到有关部门和机构座谈,也要运用一些方法和工具,比如社会调查、抽样调查、爬取数据、看统计报表,尽可能收集更全面的情况、更丰富的信息、更扎实的素材。这些情况、信息、数据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收集情况、掌握素材,实际上就是历史方法。历史方法是基本方法、总方法,是做研究的基本要素,它不排斥具体方法和具体工具,恰恰相反,历史方法要运用得好,还必须依靠这些先进方法、科学工具作为支撑。


另一方面,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经验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没有观察、感觉、印象,单从生活经验看,是不太可能真正认清楚一件事、一个人的,这也不符合认识论的要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对一件事没有亲身经历,对一个人没有交流交谈,仅靠道听途说、靠他人转述,有的甚至凭空想象,是不容易看到真相的。所谓,“见多识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历史方法的运用


认识的后端,即知识(理论)的使用过程。由于客观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同志对认识的两个部分经历都不完整,对于历史上的、当下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经验,都比较缺乏。做决策研究、服务现实,但却没有经验和体验,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自然科学是靠实验和观察,社会科学只能运用历史方法,尽可能还原到真实的、鲜活的、丰富的历史情境之中,重新观察、调查、感悟,补上这一课。特别是对过去的情况,如果没有历史知识,不用历史方法,是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历史方法不仅是历史研究,而是要求我们更具代入感的参与到历史进程中去。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人”做文章,对于什么是“人”,无法从概念出发去认识,一般还是要先通过观察、接触、交往、交流,形成感觉、印象、感知,进而作出判断、结论。这些感觉、印象、感知构成基本事实,没有这些事实,我们对“人”的认识和了解就不清晰,或者说非常抽象、模糊。现实生活中,要了解、认识、掌握更多人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追求,可以开展调查观察,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掌握更多情况。但是对于历史上的人和事,这些办法就不灵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查询历史资料、历史记录、历史档案,尽可能掌握更多更扎实的历史事实。


读书也是一种历史方法,这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写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值得我们深思。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多读书、多收集历史资料,尤其对本领域、本专业的历史事实是必须积累和熟悉的,否则对历史上形成的概念、知识、理论的理解就不深,甚至理解错误。如果把这种理解再拿来指导研究、指导实践,那结果自然是不切实际。


历史方法的局限性和缺陷


事实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贯通的,不是割裂的。历史方法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出大问题。因为历史记录甚至历史档案不一定完全可靠,这些东西也是人写下来的,经过人的选择和取舍,带有主观色彩,更不要说有人故意伪造事实、歪曲事实,所以任何事实,不管是历史记录的、道听途说的、别人告诉你的,都需要分析鉴别,不能听到风就是雨,轻易被人带节奏。“尽信书,不如无书”。科学研究是从事实出发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一定是事实充分、证据扎实,历史方法提醒我们,要注重事实、掌握事实,不能空对空、搞纯理论推导甚至想当然。同时,事实的形成都是连续的、有过程的,“历史”成为方法,就是要强调不能只看孤立事实、面板数据、局部情况,而应该观察分析阶段、过程包括外部环境变化轨迹。


张跃国表示,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研究一个对象、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时,真正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掌握和运用好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不仅收集分析当下情况、当下现实,而且能够把握过程、注意变化,连贯起来、通古今之变,尽可能让事实变得更加全面、更加饱满、更加立体。



赖长强、揭昊、陈贵明、陈卓等几位同志均表示,张跃国书记的授课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路,触动很深、收获很大,对日常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研究领域中运用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多去感悟和体验,多去调查调研,丰富研究活动,有助于大家研创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更好服务新型城市智库建设。


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姚阳在总结讲话指出,张跃国书记的党课为我们讲授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不仅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范式,也为办公室文秘、行政后勤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接下来,办公室党支部和党小组将认真学习,将方法论更好的运用到办公室工作中,为新型城市智库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供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