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所长杜家元率课题组赴黄埔区大沙街道开展基层治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该街道在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实地走访大沙北示范社区,考察基层治理“七步工作法”的实践成效。
大沙街道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部,是黄埔区老区府的所在地,也是黄埔区城市化较早的地区;街道现有有户籍人口2.68万人,常住人口7万人,流动人口5.06万人;大沙街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辖内企业总数达34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3.07亿元。座谈会上,大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文慧详细介绍了大沙街道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及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
基层治理方面,大沙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打造“大党委”协同机制,联动社区、驻区单位党组织定期破解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难题,发动千余名党员下沉社区认领“微服务”岗位,并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强化队伍素质。创新“党建+网格”融合模式,织密五级组织网络,依托“智慧城管”平台、“随手拍”小程序实现问题快速处置,年均化解矛盾近100件、处理热线工单超4000件。推动多元共治,扶持志愿服务队、“泉叔阳光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推广“邻里议事厅”引导居民协商解决加装电梯、停车规划等难题,矛盾化解率提升60%。聚焦民生痛点,打通堵塞十余年的祖光路等“生命通道”,加装充电桩2200余口、便民驿站7个,惠及群众超6000人次;创新“宝妈工坊”为待业妇女提供近百岗位,联合中建四局铺就横沙小学“安全路”。深化品牌建设,打造全市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成立“五老调解室”化解复杂矛盾13起,应急单元获市级比武佳绩,为基层治理注入“大沙经验”。
作为调研重点,大沙街道首创的基层治理“七步工作法”引发课题组高度关注。该工作法通过“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议事协商—公开公示—跟踪落实—群众评价”七个步骤,推动居民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以大沙北社区为例,通过这一方法,一年多内成功加装电梯32台,惠及1500余户居民,其中500多名高龄老人告别“出行难”。社区党委书记龙玮琪介绍,工作法注重倾听民意、凝聚共识,如在加装电梯议题中,社区通过楼栋微信群、问卷调查、现场摆摊等多渠道收集意见,并邀请法律顾问、党员代表参与协商,最终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
调研期间,课题组实地走访大沙北社区,深入了解基层治理“七步工作法”的落地情况。大沙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谢雪东和大沙北社区书记龙玮琪现场介绍了通过“七步工作法”大沙北社区在加装电梯、打造宝妈工作坊等项目的取得的治理成果。目前,该社区的经验已入选成为全国人大办公厅的“全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案例”,并受到《中国社区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课题组认为,大沙街道的实践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是基层治理的“七步工作法”和“五老调解工作室”等创新机制,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活力,实现了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的双提升。未来,课题组将深入总结大沙经验,为广州探索更具特色的基层治理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城市治理所副所长赵竹茵、孙占卿,科研人员彭林和陆闯参加了本次调研。
(供稿:城市治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