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2024年8月12日 作者:柳立子 刘佳
全会要点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在全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也从以数量满足为主的基本型转到以质量满足为主的高质量型。这要求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与监管机制之间建立一个动态平衡,为持续保障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创造条件。
促进融合,用“公共文化+”拓展基层服务空间。
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用“公共文化+”的方式盘活各种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文体设施、艺术推广、全民阅读、文艺体科普等联盟,以跨界服务主题链接多元主体,放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形成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空间的业态融合,利用城市更新契机,将文化元素植入公共服务空间,鼓励合理利用各种广场、车站、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等场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融合阅读、展览、演艺、沙龙、休闲等业态的文化服务新场景。
完善政策,尽早健全“选-用-管-培”全过程管理。
围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的“选-用-管-培”,在已出台管理办法基础上健全各种管理实施细则,包括但不限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录文件;就项目内容、预期目标、权责分工、绩效收益等关键环节进行评比和选定的流程管理制度;对服务过程设定规范标准、操作指南及科学动态调整机制;对社会力量主体服务进行数据统计、动态测评等的管理监督制度,确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性。
多措并举,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
一方面,社会化运营的公共文化设施要保证其公益性,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或实施目录确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不漏项”“不打折”提供。另一方面,要通过经济激励、名誉褒奖和资源回馈等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是对个性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优惠收费,体现经济效益;二是采取项目资助、演出补贴、贷款贴息等,冲抵部分成本;三是通过冠名、褒奖、推介等名誉褒奖方式宣传参与的社会力量主体,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敢于探索,推动内容与形式的特色创新。
要加强全市阵地和人才资源统筹共享,联合社会文艺培训机构和场地资源主体,建设文艺普及师资库、课程库,开展平价美育培训,便捷市民就近体验参与文化美育修身。鼓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增加夜间活动内容,开展文化增值服务,着力构建生动展示中国精神、讲述岭南故事、促进人文交流的城市文化窗口和文旅打卡地。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主管部门在做到“保基本”基础上,把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适配性和接受度,切实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与本地居民人口特点和在地文化特征相对接,从而构建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符号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柳立子、刘佳,分别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该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