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媒体报道 Home / 媒体报道
8月14日《南方+》报道我院历史研究所杨永炎的媒体文章
2023-08-18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广州社科动向:红色寻踪杨家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挖掘中共三大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的专家用心讲好广州红色故事,撰写系列生动展现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奋斗激情和牺牲精神的红色历史故事,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汲取智慧力量,凝聚前进动力。

 

以下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永炎撰写的关于杨家祠的红色故事:

 

1918年春节刚过,坐落在越华路上的一座百年祠堂——杨家祠里,住进了一家老小七口人,为首的是一位二十出头、文质彬彬的杨姓后生。祠堂分前后两座,他们在后座西厢安顿下来。他放弃原本安稳的日子,举家从澳门迁到广州,可不是为了谋求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为了可以实现救国救民理想的事业!他就是杨匏安。

 

他一边在著名的时敏中学当教务长,一边在友人郑大年新办的《广东中华新报》兼职为专栏“世界新语”写稿,积极地参与到这座革命之城的思想生活中。教书育人中遭遇到的挫折,与撰稿阅读中碰撞到的观念,开始使他的志业发生改变。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则使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革命性变化。他不仅声援青年学生,而且用行动支持他们,因此结识了阮啸仙、刘尔崧、冯菊坡、杨殷等岭南英才。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始在所住的小小祠堂内撰写《马克思主义(Marxism)——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在《广东中华新报》新辟的“通俗大学校”专栏连载,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除上海、北京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州中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广州革命的道路。

 

他先于1920年冬加入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于1921年春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1922年初参与重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主动承担《青年周刊》创办与出版工作。因出色的工作成就,他被张太雷推举代理广东团委书记,把团的联系地址由素波巷改到杨家祠,并基本恢复了广州的青年团组织。

 

1923年5月中旬,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广州召开之前,张太雷和谭平山特地前往杨家祠,请他和族叔杨章甫一同负责大会的后勤和安全保障工作,因此杨家祠也成为代号“管东渠”中共广东区委的活动场所,杨家祠迎来最高光的时刻。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召开期间,大会代表往来杨家祠与会场之间,革命活力在此迸发。

 

杨匏安在杨家祠撰写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此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党员,在此完成保障中共三大代表后勤的工作,使杨家祠成为广州党史上一盏明亮的革命之灯:

 

百年杨家祠,世出杨匏安。

 

革命有主义,明灯亮华南。

 

【撰文】杨永炎

 

【整理】南方+记者王一晴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