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科动向:寻迹中共三大会址的“坎坷之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共三大”)召开100周年。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挖掘中共三大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的专家用心讲好广州红色故事,撰写系列生动展现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奋斗激情和牺牲精神的红色历史故事,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汲取智慧力量,凝聚前进动力。
以下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燕撰写的关于中共三大的红色故事:
绿树掩映下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一片静谧祥和。古朴的街巷,承载着百年时光的记忆,也见证了那段风起云涌的光辉岁月。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址就选在这里的一栋普通民居,这是一幢独立的二层楼房,房子很旧,没有电灯也没有自来水。楼上两间房供参会代表住宿,每人两块床板,用两张条凳架起来,挂一床黄麻布蚊帐。洗脸是从屋内一个大水缸取水,水从外面挑回来。楼下朝北的一间是饭厅,朝南较大的一间用作会议室,里面只摆了一张褪了色的长餐台,两边是长条凳,前后两端是小方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共三大顺利召开,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1938年,这座在别墅洋房林立中显得格外普通的二层建筑,在日军轰炸中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寻访中共三大会址也因此历尽波折。
1971年7月,中共三大会址调查小组成立,开展广泛的走访调查,并从中央档案馆调阅了中共三大的档案资料,但一直没什么进展。1972年10月,79岁高龄的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应邀南下广州寻找当年开会的地方。虽然他记得会址是在东山恤孤院路,但近五十年过去,这里的风貌已经改变,当年稀稀疏疏的民居和洋房,大多已被密密麻麻的新型建筑所替代。直到有一天,当他走到逵园附近时,发现屋顶上“1922”的字样,尘封的记忆被唤醒,开会的地方原来就在这栋房子的前面,会议期间经常能见到一些青年学生、外国人在逵园出入活动,这个地址就是恤孤院后街31号(今恤孤院路3号)。
会址的南边离春园不远,会后常见马林、张太雷、谭平山、瞿秋白等沿恤孤院路向南直走,转弯便到春园。逵园、春园、简园都为中共三大会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坐标。2006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区域展开考古勘查,考古揭露的建筑基址的位置、平面布局,与徐梅坤的回忆基本吻合,与1923年测绘的《四区二分署恤孤院后街图》、1926年至1933年间测绘的《广州市经界图》相符。至此,中共三大会址终于确定下来。2006年7月1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