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汇报:王美怡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2018年12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发布了《“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与广州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历史成因研究》的课题报告。
报告分主题、分系列梳理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了广州“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成因、内涵意义和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特色优势,并对“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进行了理性阐释,在此基础之上提供了擦亮“千年商都”城市品牌、提升广州全球影响力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用详实的历史经验为广州当下创建国际性营商环境提供借鉴,并对如何有效讲述与传播广州“千年商都”品牌,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思路与推进建议。
海量史料证明广州是世界唯一两千年不衰的贸易港口
报告用海量的史料勾勒了广州作为全球性港口城市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与所创造的辉煌奇迹,展现了广州千年不衰的贸易大港与商业城市的特殊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通过详实可靠的史料指出,凭借古代海上丝路贸易主港的优势,广州历史上商贸文化的传承几乎从未间断。从公元前开始,2000年城市商贸活动始终保持持久而稳定的繁荣,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唯一的案例。通过对比国内外大的港口城市,课题组还得出“在全球55个一线城市中,历史超过两千年、从未衰落、今天繁荣依旧的现代化商业城市,只有广州”的结论。这是足以为广州“千年商都”文化正名,足以令广州人引以为傲的历史依据。
提升“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对广州具有重要意义
历经两千年的传承和积淀所形成的 “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是广州最雄厚的、最具全球性战略意义的城市竞争力。这表现在凭借古代海上丝路贸易主港的优势,广州“千年商都”文化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的重要特征,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脉络,不同时代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力。同时,广州处三江交汇之地,水运便捷,广州又贯通南北,腹地广阔,地理位置适中,内外联系便捷,优胜于港澳而能成为粤港澳文化中心。在当前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挖掘“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广州通过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经贸平台,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自身以及周边地区的协作发展与合作,服务国际开放和国内改革的两个大局。
“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也是广州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优势条件和重要基石。在“千年商都”的发展历程中,广州形成了内外通达的商贸环境和资源配置能力,同时经商的主体——粤商善于利用“成行成市”的传统商业优势,面向海外开拓跨国商业网络,形塑了“千年商都”外向型、网络化的商业文化特质,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商业形象和声誉,为广州新的城市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擦亮“千年商都”城市品牌建言
由于各种原因,在争论中国大城市的实力排名和未来定位时,舆论上出现了一些“唱衰”广州的声音。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擦亮广州“千年商都”这一最雄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品牌,无疑是提升城市文化自信与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有力手段。
根据以上分析,课题组提出了一系列擦亮“千年商都”城市品牌的办法和建议:如建立“千年商都”博物馆,全面展现广州历朝历代与全球商贸往来的辉煌历史;以“千年商都”为城市品牌与形象定位,制作“城市视觉符号系统”,以鲜明的城市标识传播与凸显“千年商都”的城市品牌形象;以“千年商都”为城市品牌,申办2030年世界博览会,向世界展示广东形象、提升广州全球影响力;讲述粤商故事,弘扬“粤商文化”;搭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传播平台,开展广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及城市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申请“广交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广州价格”成为全球价格的风向标;传承“千年商都”务实、乐活的传统风习,弘扬“喝早茶”、“逛花市”等广州特色民俗;整理出版呈现广州与全球商贸往来历史的资料与文物,重现海外世界的 “广州记忆”。
内容亮点纷呈,重新认识广州的辉煌
课题报告的史料详实可靠、论证严谨细致,其中内容也亮点纷呈。如史料展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广州辉煌”:三国以后,广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主港;唐代的广州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唐代以广州为起点的“广州通海夷道”长达14000公里,已到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国家,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1850年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广州名列第四……
在对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特征的分析时,报告提出了“高度的外生性、高度的开放性、高度的国际化”的观点,并由此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广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实验区,在经济发展和商贸活动的很多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1978年底,广州率先进行水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创设了全国最早的河鲜货栈;1979年10月,广州市东山区政府与香港宝江公司合作,兴建我国第一个商品住宅小区——东湖新村住宅区;1981年广州友谊公司开设了国内第一家超级市场;第一批个体户诞生于广州;白天鹅宾馆成为国内最早的合资星级酒店等等。
在对粤商文化的梳理中,报告研究了清乾嘉年间,最为著名的十三行行商家族——同文行(后改名为同孚行)的潘家、广利行的卢家、怡和行的伍家和义成行的叶家。清代的广州洋商被认为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其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行商首领伍浩官在1834年拥有的资产为5200万美元,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而他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尤其值得一提,他是美国旗昌行最大的客户,1836年旗昌行经营着他100万元的海外贸易,并从他那里得到60~70万元的贷款。19世纪60年代,伍浩官通过旗昌行投资美国债券,金额达300万元。十三行商人的富可敌国,反映了广州中西贸易的繁荣,也向世人展现了当时广州商人愿意并且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胸怀与巨大实力。
报告的研究还将广交会的历史推至明朝,提出明朝葡萄牙人初到广东,广东地方官员采用了“定期市”的外贸形式,允许葡人在澳门居住,每年夏秋两季到广州与中国商人进行外贸交易。这是有据可查的“广交会”最早的形式。
知史以明鉴,报告用扎实可靠的史料与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广州建设与传播“千年商都”文化传统与品牌,为当下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历史借镜。课题发布后,课题组还将以展览、讲座、图录、大型活动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后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