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是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合作主办,研讨会每年一次,轮流在中美两国举行。
核心要点
广州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机遇,聚焦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产业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在国家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中闯关探路、攻城拔寨,为构建适应自由贸易投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贡献“广州力量”。
2018年6月6日~8日,第十五届“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是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合作主办,研讨会每年一次,轮流在中美两国举行。中美两国金融界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就国际金融及中美经济动向和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直接面向两国政府建言献策,为推动中美乃至全球金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讨会今年首次选择在广州召开,增加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作为学术合作单位深度参与研讨会的策划与筹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哈佛大学法学院国际金融体系中心主任豪·斯高特,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彼得·费希尔,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前主席蒂莫西·马萨德等来自中美共200余位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金融监管:
追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受邀在主论坛作全体会议发言。张跃国指出,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金融改革的精神,广州在金融监管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包括建立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创立首席风险官制度等。他认为金融创新、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是相伴相生的,讨论金融监管,除了工具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引入价值维度的思考。
第一,要适当区分宏观调控职能和金融监管定位。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主要着眼点还是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发挥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功能。这与直接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明显不同,在内涵、外延、边界条件、实施方式等方面各有内在要求,不能混为一谈。在这个意义上说,金融监管不存在宽松软的余地,对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活动,任何时候都应该严格依法依规管控处置。
第二,金融监管要追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就是监管只是手段,目的还是回归本源,避免金融脱实向虚和自我循环,滋生、放大和扩散风险。坚持这一点,就要优化金融监管制度安排,更多从基本法律制度和监管规则上努力,稳定市场和社会预期。所谓合规律性,就是要尊重金融发展规律,尊重金融行业高创新性的特点,尊重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互动关系,区分探索性试验、创新性发展和明知故犯、恶意违规的界限,防止“刮风”行动,以免因为简单粗暴扼杀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而伤害到实体经济。
第三,金融监管规制要向国际通行标准拉平,并为金融开放预留足够的空间。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对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人才、投资、知识、技术、产品、信息等要素在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驱动着各种要素加速流动。货币、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客观上存在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流动的要求,伴随着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全球融汇,金融开放势在必行,行业保护没有出路。金融监管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快监管改革和体制变革。
金融创新:
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核心圈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承办“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平行论坛,来自中国证监会、广发证券、浦发硅谷银行、美国道富银行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委、广州金融控股集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的专家、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就中美两国金融业合作背景下广州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献智献策。
本次论坛选择“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主题,因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只有与产业融合才能产生放大效用,金融与产业互动发展才能创造新的价值。同时,传统商业金融模式中,金融业面临产品的同质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平台与产业链协作关系不强等问题,亟待通过金融创新打通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系。
香港资深大律师、前香港证监会主席及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认为,当前金融业面临全球化、普惠化、科技化、大数据和固有模式的挑战,广州应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动绿色金融、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结构性金融产品创新,开发新品种时需要监管与业界积极配合,在产品设计、监管论证、市场的发行交易配套、衍生工具的配套等方面进行配合。
广发证券董事长孙树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金融市场,可以借鉴世界各大湾区的经验,又可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自己的优势。作为不同制度交融的区域,打造粤港澳金融核心圈,核心是共通共融,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泛珠三角乃至全球的金融枢纽。同时,参照硅谷科技银行,发起设立湾区科技银行,专注服务科技企业,提供定制化区域、金融顾问等方案。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中国创新者、创新企业及投资人的‘优选银行’,为客户提高成功率。”浦发硅谷银行行长蒋德介绍,不同于传统银行,该银行不以抵押品或企业是否盈利来衡量贷款风险,而是定制设计贷款结构,助力企业业务拓展。同时打造创新生态圈,为企业对接创业资源、产业链上下游和投资人。
产业金融:
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美国道富银行拥有226年的历史,原来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演进,专门做投资者服务(托管)和资产管理,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美国道富银行的转型驱动力是金融创新、科技发展以及美国资本市场中特定产业的发展,在圆桌会议环节,美国道富银行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娄杉(Lisa Lou)揭示了其“长寿秘诀”。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海珠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芳到会介绍了该区深耕文化金融服务的做法。“文化如何和资本进一步沟通,如何赢得资本进一步青睐?”许芳说,要完善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构建多层次投融资体系,构建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政策。接下来,海珠区将把琶洲岛打造成为文化金融合作生态圈,在金融的支持之下,通过文化和科技让琶洲创新特区有更好的发展。
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经理游炳俊认为,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新兴产业规模巨大,成长空间十分广阔,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进入加速轨道。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离不开包括股权投资、银行信贷、保险、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担保、股权债权融资等金融服务。因此,产业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表示,经济的新旧动能转化,需要推动金融创新。传统的金融企业只能覆盖企业创新的后半段,前半段需要风险投资,但中国缺乏风险投资,可以借助美国经验和资本,进一步培育中国的风险资本。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要在世界上发挥重要影响力,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国,离不开金融的对外开放。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对“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平行论坛进行总结时强调指出,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在推动形成金融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负有重要责任。下一步,广州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等机遇,聚焦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产业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在国家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中闯关探路、攻城拔寨,为构建适应自由贸易投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贡献“广州力量”。
原文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5/html5/2018-06/11/content_15_3.htm?v=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