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十五届“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之“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论坛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召开。论坛上,就中美两国金融业合作背景下广州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来自中国证监会、广发证券等相关部门、领域的专家各抒已见,为广州建设特色国际金融中心献智献策。
瞄准先进制造业发展特色产业金融
“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合作主办,每年一次,轮流在中美两国举行。第十五届研讨会今年在广州召开,广州市社科院作为学术合作单位参与主论坛,并承办了“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平行论坛。
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认为,广州在推动形成金融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负有重要责任,尤其要在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开放中发挥优势中走在前列。张跃国指出,广州要聚焦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产业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在国家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中,在为构建适应自由贸易投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贡献‘广州力量’。”
张跃国建议,瞄准广州产业特点,大力创新产业金融业态。如大力推动航空、船舶、汽车、装备制造、医疗等领域融资租赁业不断做大。瞄准汽车、电子产品、等先进制造业,聚焦IAB、NEM、海洋产业等,大力发展文化金融、汽车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产业金融。另外,广州应针对不同自身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及战略型潜力型产业的资金需求,引导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如优势产业盈利能力一般较强,所需资金主要依赖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债或者发行股票的方式解决;潜力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成功的收益高,主要依赖社会风险资本、发行股票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GDP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
目前,金融业是广州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在传统商业金融模式中,金融业面临产品的同质化、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亟待通过金融创新来打通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系。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广发证券、浦发硅谷银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领域的专家各抒已见,为广州建设特色国际金融中心献智献策。 香港资深大律师、前香港证监会主席及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认为,当前金融业面临全球化、普惠化、科技化、大数据的挑战,银行业面临营收结构仍以利息收入为主、投资和其他营收占比较小,银行资产增速也普遍放缓等问题,建议广州推动绿色金融、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REIT(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结构性金融产品创新。
据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舫金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巨大,产业金融前景空间巨大。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之和达到10.22万亿元,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GDP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李舫金建议,从做强做大本地金融机构、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入手,为全国探索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样板。如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把脉产业周期和金融周期,创造性发展产业金融。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易卫华
原文链接:http://www.xxsb.com/findArticle/2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