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报道截图
6月7日,第十五届“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平行论坛——“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合作主办,研讨会每年一次,轮流在中美两国举行。中美两国金融主管及监管部门的高级官员、知名金融企业及金融服务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就国际金融及中美经济动向和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直接面向两国政府建言献策,为推动中美乃至全球金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讨会今年选择在广州召开,增加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作为学术合作单位参与主论坛,并同时承办“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平行论坛,来自中国证监会、广发证券、浦发硅谷银行、广州金融控股集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的专家、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就中美两国金融业合作背景下广州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献智献策。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认为,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在推动形成金融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负有重要责任,尤其要在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开放中发挥优势、走在前列,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港等国家战略,聚焦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产业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在国家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中闯关探路、攻城拔寨,在为构建适应自由贸易投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贡献“广州力量”。
香港资深大律师、前香港证监会主席及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认为,当前金融业面临全球化、普惠化、科技化、大数据等金融生态环境,银行业面临银行营业收入增长不高、营收结构仍以利息收入为主、银行资产增速也普遍放缓、利润率不高等问题,银行竞争日益饱和,固有融资渠道越来越堵塞。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市场有很大增长,但现实全部是由私募来做的,由于政策限制,规模受到很大限制。绿色金融资产、PPP、“一带一路”项目、REIT都可以通过证券化来解决,但由于法律的局限,难以展开。下一步如何进行金融法律革新,盘活证券化市场,完善发行、交易各项配套制度,未来可以通过区块链方式来进行交易和发行创新。
广发证券董事长孙树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第一,以创新合作为主线,加快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核心圈。金融创新的核心在于共通、共融,利用港澳与内地独特的产业制度优势推动粤港澳金融协同发展,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法勒双向的开放联通,打造粤港澳金融核心圈。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通过各种政策具体制度有效对接;持续加强金融创新合作,提高跨境金融量,增加外币清算业务量;深化金融科技融合,推动数字货币、量化投资、跨境电子支付、监管科技、网络安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第二,以直接融资为重点,助推打造世界一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设立生物医疗、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股权投资基金;抓住政策扶持机遇,促进四新企业发展;借鉴硅谷银行经验,探索成立湾区科技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信用支持、供应链服务、财务顾问等金融解决方案。第三,以国际化为导向,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全球布局,加大海外投融资力度;利用香港市场,推动资本自由流动,依托香港金融中心,加快国际化,提供境外投资、股权投资,加快资本要素跨界流动;利用香港丰富的衍生品工具对冲利率风险,增强管理风险的能力。
浦发硅谷银行行长蒋德介绍了浦发硅谷银行服务科技及商业创新的经验,浦发硅谷银行为初创中小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生态。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金融业创新发展重要城市,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高速发展,金融业已成为广州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主要推动力。2006-2017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金融业成为广州第五大支柱产业。
有关专家认为,在广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背景下,必须在金融上有所作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造更多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互动、金融与城市开发良性循环的“新模式”、“新样板”势在必行,在金融创新发展领域提升首位度和显示度,突破金融对广州经济发展的短板效应。
(见习编辑: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