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ENGLISH
专家观点 Home / 专家观点
王一鸣:科技自立自强要构建局部领先优势
2021-12-13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是实现高水平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


科技创新是生存问题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大变局的关键变量。”王一鸣认为,从新形势来看,新一轮科技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总体上表现为“一主多翼”的态势,主线就是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信息技术加速突破,辅线就是包括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和再生医学等领域也在孕育新的变革。


“但科技革命的核心,还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技术正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的拓展,使得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将迎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浪潮。”王一鸣说,如珠三角的制造业正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迅速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在制造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了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


从全球来看,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技术脱钩的封锁、压制趋势明显。“从一定意义上说,在现有国际环境下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的战略支撑,这也明确了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王一鸣表示,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水平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在他看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是,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偏少;终端产品应用丰富,中间品技术是短板;科技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激励机制也不足;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供应链风险大等问题。


探索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激励制度


迈向新发展格局,中国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王一鸣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在一段时间内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但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我们走向未来的创新战略,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的模式。”他说。


王一鸣进一步阐释道,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还不具备构筑全面领先的条件,但是局部领域有条件,可以在拥有较好科技基础、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较强战略价值的领域构建局部优势,形成非对称的反制能力。


“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永远不能超越,只有在一些重点领域主动地超越,实现自主可控才有望形成非对称反制。因此,需要利用制度优势和精锐力量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王一鸣说。


在创新路径上,王一鸣表示,要推动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中上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形成强大的供应链创新生态。


“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需要加大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在王一鸣看来,只有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引领原创性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基础研究的突破还需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在制度层面,最有效的激励是产权激励。”王一鸣表示,应探索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激励制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这才能更有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才有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