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1”在北京、广州通过视频连线同步召开。本次论坛以“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经济与大湾区发展”为主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广州通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齐齐发力拉动经济增长,积极有效应对风险增强经济发展韧性。2021年1—9月,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66.5%,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5%,高端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5%,金融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12.7%。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航母平台为引领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被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实现广州市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此外,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加快凸显,2021年前三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中,数字经济企业成为主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产业企业均达6万户左右,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42.9%。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2倍。
“广州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总抓手和突破口,营商环境改革跑出加速度。”张跃国介绍, 2021年前三季度,广州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2.44万户,高于上海(41.66万户)、深圳(37.95万户)、北京(19.03万户),同比增长36.73%。积极面向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出台《关于振兴市属国有企业老字号的若干措施》,推动联合重组和资本运作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到2025年,广州国有企业将力争有5家进入世界500强,10家进入中国500强。
同时,多管齐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广州90%以上的市场主体、80%以上的新增就业、70%以上的创新成果、40%以上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由中小民营企业贡献。202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年累计入库数达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努力推进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在科技市场,立法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202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2256.53亿元,跃居全国第二;在数据市场,出台《广州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建设南沙(粤港澳)数据要素合作试验区,探索建立“数据海关”。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试点数据经纪人制度;在金融市场,启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两年碳排放期货等16个品种上市计划,上交所南方中心、深交所广州服务基地和新三板华南基地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