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南方网 2025年3月19日 作者:李燕
广州的环市东路商圈,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这样繁华喧嚣的闹市区,却隐藏着一个十分别致的去处。从大门口的牌坊走进去,恍若进入了世外桃源。到处是繁花似锦,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绿荫掩映下一处处独立的小庭院,两三层清幽的小别墅,古朴又闲适的木栈道,处处透着一份悠然恬静。这就是华侨新村。
华侨新村是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华侨住宅区,被誉为“中国华侨第一村”。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外华人欢欣鼓舞,迫切地希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一把力。怀着对祖国的热爱,越来越多的华侨回到广州工作、学习和生活。1954年7月,归侨代表向第一届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一份“在广州筹建华侨新村”的方案。同年10月,广州市政府在白云山南麓划地25万平方米,作为华侨新村第一期建设用地,并拨款人民币50万元,用于建设新村的道路、水电等市政公用设施。当时规划部门提出了淘金坑方案与盘龙岗、蚬壳岗、玉子岗两个方案,时任广州市长朱光在考量利弊后说,“淘金坑地势低、潮湿又有铁路穿行,噪音大;盘龙岗、蚬壳岗、玉子岗地势高,向阳干燥,山冈的名称也吉祥,华侨在海外漂泊一辈子,人民政府拿出一块好地方,让他们建设居屋。”
1955年5月15日,华侨新村的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盘龙岗、蚬壳岗、玉子岗一带,当年还是偏僻荒凉、杂草丛生的小山冈,这一天却是红旗招展,鼓声雷动,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名来宾聚集在这里,参加华侨新村的开工奠基典礼。时任广州市长的朱光,为新村铲上第一把泥土。1959年,在华侨新村落成之后,他还为此赋诗一首:“广州好,侨伯构新村,出国饱尝漂泊苦,回乡今喜物华春,美景乐天伦。”
1958年12月,华侨新村基本建成,共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绿化率高达60%,每个路段都种植了不同的植物,故有二三月“百棵紫荆惹彩蝶”,四五月“棵棵凤凰映天红”,六七月“白玉兰花香满村”,秋后“榕树绿盖缀明灯”的赞誉。新村里的路名,如爱国路、友爱路、光明路、和平路等,也体现了归侨们拳拳的爱国之心。
华侨新村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归侨归眷在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落叶归根,和睦相处。当代散文家秦牧,岭南建筑泰斗莫伯治,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著名油画家余本等,都曾在这里定居。这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花园,没有高高的围墙,只以疏篱矮竹相隔,邻居们经常组织聚会,互通有无,结下了深厚情谊。1959年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侨委主任何香凝来到华侨新村探望村民,欣然为华侨新村题词:“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时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何友迪说:“大家都认为,华侨新村体现了人民政府爱华侨,而我们华侨回国后人人都自觉自愿‘国规侨循’‘国情侨跟’,也是爱国爱乡热爱新中国的表现。所以,我赞同华侨新村是‘政府爱华侨,华侨爱新中国’这两份爱心建设起来的。”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