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政邮箱 办公系统 数据中心

李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理论文章 Home / 智库成果
李燕:高第街:六百米街巷,四十年商潮
2025-03-24  来源: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方网  2025年3月19日  作者:李燕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时,高第街借着政策的东风,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全国各地做时装生意的小摊贩,都要到高第街来进货。有个说法是,“没到过高第街就等于没到过广州”。很多人一下了火车,先打听高第街怎么走,亲眼看看这个鼎鼎大名的“个体服装一条街”,顺便买上几件便宜又时髦的衣服。

 

高第街是一条貌不惊人的小街,全长不到六百米,宽只有六七米。这条短窄的小街,东边连着北京路,西边连着起义路。风头最盛时,曾经汇集了上千家档口,每天的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密密麻麻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流,从早到晚,万头攒动,人声鼎沸,走路都要“慢三步”,这就是八十年代高第街的真实日常。

 

高第街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却成了待业青年。为此,政府出台了新政策,允许待业青年开展个体经营,在家门口摆摊做生意。1980年10月,广州市政府批准在高第街开设全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最早的个体经营者,大部分都是返城的知青,还有一些受过劳动教育和刑满释放人员。最初人们对个体经营还抱有怀疑态度,一是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二是觉得做个体经营有失体面,不如国营企业光鲜亮丽。街道、工商部门不得不上门做工作,动员待业青年们去领个体牌照。就这样,高第街聚起了广州最早的一批个体户,他们用竹架、铁架搭起简易的摊档,售卖当时最新潮的服装、鞋帽、小百货。最兴旺的1986年前后,不仅街道两边摆摊设档,塞得满满当当,街道中间也整齐地摆放了329辆统一制作的售货车,又被称为“车仔档”(流动摊档)。每天清晨5时左右,高第街就会响起“嘎吱嘎吱”的四轮车声,那是车仔档开始营业了。高第街里面,又连通了12条四通八达的横街小巷,如元素巷、元石巷、元波里、素波巷、许地口、红灯巷等,只要人能站得下的地方,也都开设了档口。

 

高第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清代以来,这里就以经营鞋帽布匹及“苏杭杂货”著称,一度被称为“苏杭街”。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有成衣服装、日用小商品、鞋帽、首饰工艺品、雨伞、儿童玩具、纽扣等7大类、数万个规格品种。不少小商品是国营不经营或很少经营的,还有不少个体户的档口是“独沽一味”,有专售皮带的,专售手帕的,专售袜子的,专售化妆品的……虽然只有一种货物,但是花样繁多,可以让顾客好好选个够。

 

在意气风发的八十年代,高第街不仅成为广州经营日用工业品摊档和商品种类最齐全的市场,而且一度统领全国的服装批发市场,成为引导全国时尚和服装潮流的风向标。全国各地的服装批发商纷纷南下,在高第街采购最新的潮流服饰,甚至连中东、非洲的客商也被吸引来这里订货。据统计,当时高第街的商品,70%以上销往新疆、内蒙古、浙江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25%以上销往省内各地,市内销量仅占5%。

 

作为全国第一条私营商业街,高第街聚集了新中国第一代的个体户,多少人在这里挥洒着青春,实现了梦想。作为享誉全国的服装批发集散地,高第街也见证了市场经济大潮下广州这座城市的敢想敢拼、敢为人先,正是一次次的求变求新,才铸就了广州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

 

《南方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