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南方日报 2025年2月10日 作者:杨再高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筋骨强健方能行稳致远。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制造业第一大省,也是传统产业大省,推进高质量发展,要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持续下功夫,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这是广东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筋骨强健方能行稳致远。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制造业第一大省,也是传统产业大省,推进高质量发展,要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持续下功夫,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三来一补”起步,大力发展家电、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传统加工制造业,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到牵动全球的世界工厂,再到引领全球的智造基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带来生产力的不断跃迁,支撑广东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开创广东发展新局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优势所在、使命所在。产业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主有辅,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传统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正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曾经,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造就了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时至今日,传统产业仍然是广东经济稳定运行的底盘。目前,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就有6个属于传统产业范畴。
“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并不等于“低端”“落后”生产力。传统产业体量大、类别广、占比高、就业多,具有生产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广、企业数量多和竞争力较强的特点,既是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和经济稳中求进的“压舱石”,也是全省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稳定就业、拓展岗位的主要渠道,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广东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工艺革新、产品创新、数字化赋能,提高“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成为了催生新质生产力、孕育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和动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应用场景等也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和动能。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也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焕新蝶变”和新兴产业“集群成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传统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必须看到,目前广东传统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卷式”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不高、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要聚焦巩固提升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优势,紧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紧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产必备,实现成行成市、成链成群、成名成品发展,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加速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门。
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以技术、要素、产品、工艺、管理等创新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近年来,广东不少传统产业和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优化、品牌创新、产业链拓展、人才加持等手段,实现了转型升级,提升了整体效能和综合竞争力。下一步要聚焦薄弱环节、消费升级新需求和产业链韧性提升,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优势领域锻长板、薄弱环节补短板、潜力方向造新板,助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广“链式改造”,促进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积极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效能,加强传统企业技术、产品和业态创新迭代,促进传统产业提质焕新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以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
数字化智能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近年来,广东的家电家居、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石化钢铁等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升级改造和“机器换人”,建设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和无人车间、智能工厂,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下一步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好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健全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机制,完善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模式、企业组织形态和发展方式变革。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支持传统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智能零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迭代,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鼓励龙头链主企业开放共享解决方案和数字化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中小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建设推广共性共享的应用场景生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同频共振。
以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展成为牵动全球的世界工厂,制造业功不可没,但传统制造业的能耗和碳排放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广东传统产业积极开展绿色化实践及拥抱“双碳”浪潮,创新节能管理技术及促进数绿融合,建设绿色车间和低碳工厂,节能减排降碳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和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开展碳达峰试点和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推进碳排放交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积极推广资源循环链接、协同利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传统产业“含绿量”,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南方日报》报道